的规定,可将其归入视听资料类。合同法也已规定了电子合同可以作为书面合同的形式。因此,电子证据可以作为证据被采纳,只需在今后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即可 双方发生争议时,以该中心提供的信息为准。三、认定效力需注意的问题1.在实践中,双方均予认可的电子证据,其打印件应当作为证据认定。因为,当事人的承认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43.html -
了解详情
是都选择如实陈述。[16]当然出现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是,证人之间的信息缺乏沟通,否则双方很容易串通选择同时作伪证。这一模型蕴涵的思路体现在 的不利影响大大高于它的证明价值,那么法官就可以行使排除证据的裁量权[23].但是《规定》中却缺乏类似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而实际上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90.html -
了解详情
已收集的物证、书证,拟传唤出庭接受调查的证人的姓名和住址以及与案件有关的信息等。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律中,均不同程度地规定有证据展示 撤回起诉,补充侦查;辩护方在延长的期限内提交证据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庭前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重大、疑难和案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42.html -
了解详情
这样南辕北辙的现实窘境:一方面新的庭审方式要求控辩双方积极对抗,而诉讼中的对抗作为一种以查明案件事实为目的的理性活动,毕竟不同于擂台比武或体坛竞赛,它 辩双方尽可能做到平等武装、平等对抗。另一方面,这种审判前的控辩双方对证据信息的交换,可以防止审判的拖延和无序,确保诉讼的高效快捷,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6.html -
了解详情
是作案人,它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犯罪单位。总的来说,对于整个自然和社会而言,它是一个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物质系统,具有特定的耗散结构。作为一个物质系统 接受信息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他总是有选择地接受来自作案人的各种信息,故而他存储的信息是否准确取决于其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与表达能力;而犯罪现场及犯罪环境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4.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会用到诸如沉静、易怒、开朗、自负等这样一些词语来加以形容,作为信息听众则可以通过这样的词语来大致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这个人的形象和气质;谈及某人 可靠。更何况,证人的主观推测和结论本身应当受到意见规则的限制而禁止。将习惯作为证据情形则有所不同,习惯行为的稳定性使人相信特定行为与惯常行为相一致更为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95454.html -
了解详情
管理法等)中的请求权予以保护。至于上述三种分类中的其他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是否受民法的保护,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受民法的保护,则并非确定无疑,其 得以通过民法规范得到落实。 在民法典的框架内,个人信息保护的重大革新就在于,作为人格权益的个人信息权益,除了可以通过侵权责任请求权、合同法上的请求权得到保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63376.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做进一步探究。 为使行文便利,笔者结合司法实践采取被告人缺席这一特定类型作为下文的研究模型。 (一)拟制自认和拟制陈述 被告人虽然缺席了庭审,但被告人在 材料,法院和庭审出席方是否可以行使不予质证的权利?不予质证通常分为两种情况:(1)法院拒绝接纳该证据,拒绝被告人提交的证据进入庭审调查和辩论环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3359.html -
了解详情
。信息能够不受限制地传递和流动,则作为高级信息形态的知识也可以为公众分享。信息自由和知识共享在伦理上、法理上和文化渊源上有其正当性理据。 使用者之间构建虚拟的许可关系,这里判断的要点不是权利人的主观意思,而是权利人的客观行为是否足以造成存在默示许可的信赖。 如此,默示许可摆脱了零碎的个别规定状况,成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2863.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即属于公共利益,虽然此种大范围分类还是无法清楚界分公共利益范围,但是至少可以提供作为参考依据。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表现 在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 得随时加以见闻的状态,依此将他人秘密泄漏于一人或多数人知悉,以及是否再将这项秘密再行转告他人,均不妨碍本行为的成立,换言之,行为人只要一旦公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53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