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禁止重复评价,是指在定罪量刑时禁止对同一犯罪构成事实予以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性质的法律评价。[3]禁止重复评价是由法的正义性 对于这种情形,根据现行《刑法》第269条关于转化型抢劫的规定,可以直接认定为构成抢劫罪。可见,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也使得通过审查分析器械与盗窃行为、盗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443.html -
了解详情
这既涉及到盗窃罪与抢劫罪的界限区分,也涉及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的准确适用。笔者认为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1]这种情况是否构成携带凶器型盗窃和抢劫罪的犯罪预备的想象竞合犯,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12]参见陈正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447.html -
了解详情
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但若存在以下几种情形(即使前罪未独立成罪), 严重情节”的规定可以予以印证。而本案中刘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成立抢劫罪。 其次,应当对“入户抢劫”中的“户”作正确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8603.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索要财物,没有侵害第三人的自决权,构成抢劫罪;若向第三人索要财物(包括债务人),由于侵害了第三人的自决权,构成的是绑架罪。具体而言,只有 才能仅以非法拘禁罪论处;一旦超出了非法拘禁罪范围,符合了抢劫罪、绑架罪构成要件的,理所应当以相关犯罪定罪处罚。 五、总结 以人身自由或者行动自由作为非法拘禁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447.html -
了解详情
在于立法是将某一事实界定为犯罪构成要素还是抗辩事由,而在于该事实是否与罪责的正当基础在实质上相关。[15]即,不管立法是否将犯罪目的规定为抗辩事由,如果犯罪目的 目的推定的规范:一是《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这一款规定了所携带凶器将用于非法目的(即属于凶器)的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90.html -
了解详情
对该问题作解释,不能不承认有其独到之处。 但是,笔者认为,张明楷教授上述关于财产罪法益的解释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甚至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张教授提出财产罪的法 ,但行为人仅以其所输赌资或所赢赌债为抢劫对象,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上述司法解释并未对上述意见的理由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939.html -
了解详情
对该问题作解释,不能不承认有其独到之处。 但是,笔者认为,张明楷教授上述关于财产罪法益的解释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甚至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张教授提出财产罪的法 ,但行为人仅以其所输赌资或所赢赌债为抢劫对象,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上述司法解释并未对上述意见的理由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936.html -
了解详情
,准强盗罪为吸收规定;普通盗窃罪为被吸收规定{26}。 在此,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以吸收关系描述准强盗罪原先的盗窃罪与此后构成的抢劫罪之间的关系,当然是 ,彭仲文,译.上海:大东书局,1950:587. {5}A. 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王作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49.html -
了解详情
,准强盗罪为吸收规定;普通盗窃罪为被吸收规定{26}。 在此,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以吸收关系描述准强盗罪原先的盗窃罪与此后构成的抢劫罪之间的关系,当然是 ,彭仲文,译.上海:大东书局,1950:587. {5}A. 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王作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47.html -
了解详情
第三人的占有;在承认第三人占有的场合,也不能得出死者有占有权的结论。用第三人占有的理论去评判死者占有的相关学说是否正确,没有多少道理,似乎也 被害人财物的故意,实施了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13]但是,这种观点明显将杀害行为同时评价为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的实行行为,属于典型的一事两头沾,并不合理。其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0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