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理论之争,争论围绕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而展开。传统的客观真实观主张,法官在确定被告人有罪时,必须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而非其他形式 制度反思与重构(J).政治与法律,2003,(3)。 {14}李玉华.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J).政法论坛,2000,(1)。 {15}刘根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503.html -
了解详情
观念正在逐步瓦解,裁判者在个案审判中的独立性日渐得到强调;其二,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话语)的适用性/实用性已经受到了学理上的极大消解,在法律上普遍(而不 》,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2期。 [5]参见周洪波:《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之争中的四大误区》,载《清华大学》2008年第5期。 [6]关于司法体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34.html -
了解详情
讲座中,一个中国人提问说:你们有无申诉制度处理已经几级法院审结的案件?该法官回答说:如果是刑事案件的被告在各级法院都输了,可以要求州长赦免;如果是民事案件 中国法学》2000 年第1 期,第117 页;锁正杰、陈永生:《论法律真实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构》,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1 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223.html -
了解详情
心证的滥用。 [57]比如,在美国,由于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在证明标准上要求不同,法律规定,当涉及到有关科学上的物理自然现象时,如果普通证人与专家证人的证言 ,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0]参见何家弘:《试论刑事司法证明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11]参见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509.html -
了解详情
。然而,这一种责任需要达到的证明标准低于说服责任。而当主张者履行了初步责任后,这种责任就转移到对方当事人。在有陪审团审理的案件中,当一方当事人未能履行提供 产生的概念。即在当事人满足了提出证据的责任后,他还需要针对对方当事人的抗辩,按照一种更高的证明标准,如在刑事诉讼中,能够排除合理怀疑,最终说服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31.html -
了解详情
运用。1、从伦理角度看,三段论推理能产生一种“逻辑强制力”,有力的证明了对罪犯判处刑罚的正当性。所谓“逻辑强制力”,是指一方试图从逻辑上强迫另一方承认 基础。笔者认为:刑法适用解释,是各级法院及其审判人员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针对具体案件对刑法规范的理解和解释。对于以上定义,笔者将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06.html -
了解详情
在具体适用中它会大受限制。既允许使用推定,则由于控方的证明标准有所降低且被告人需承担部分证明责任,明知的认定变得相对容易。相应地,故意犯的成立范围在 8]参见储槐植等:同注5,第5354页。 [9]储槐植等:再论复合罪过形式,载《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页。 [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6833.html -
了解详情
学无视司法过程,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首先,刑事司法过程中有一个吸纳刑事案件的阶段,它像吸尘器那样将社会污垢吸纳到刑事程序中来。人们常将犯罪比作社会病态, 等的行为人这一高概率经验判断,而从证据上常常无法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有这些犯罪行为,故为了减少检控方的证明压力(司法推定)而规定了该罪,这对形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53.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这种理念导致不能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不利于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主张通过改革提高刑事司法体系对犯罪的有效控制,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削弱对被追诉人权利 》,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21] 参见汪建成著:《论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22] 宋英辉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7273.html -
了解详情
动议听审程序。 相反,美国主要是通过辩诉交易机制来实现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也就是说,大量的简易刑事案件并不会像英国一样交由治安法院来进行审理,而是与其他案件 。批捕办案人员往往在通过阅卷认为足以对案件实体事实作出判定的情况下,就不再会重视讯问程序了。由于我国逮捕的证明标准较高,侦查机关在逮捕前对案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0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