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实现。在当代一些法治比较成熟的国家奉行的一事不再理、避免双重危险原则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刑事司法活动是一个追求正义、实现正义的过程。但何为正义,实际上是 存在怎样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但对一个客观性行为的描述总归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语言符号系统。不然,就不会有特定范围内的人的社会历史的存在,甚至就不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182.html -
了解详情
降低风险流程化的系统方法;必须建立投诉受理制度,以确保其能够公正、高效运行且不会对投诉者打击报复;必须持续、积极地关注其他企业出色的合规审查实践。总之 和压制。无论是总法律顾问还是独立的首席合规官都无法改变一个糟糕的企业环境;这样的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思想和行动。一个企业如果在高层已经腐朽,除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536.html -
了解详情
绝对不能犯)未遂犯并非刑法意义上的未遂犯,而是一个幻觉犯(Wahnverbrechen),由此不处罚。[1O] 李斯特强调客观危险性对于未遂犯处罚的重要性,因此李斯特的观点也 对不能犯从处罚到不罚。这样,立法修改的效果才能在个案中彰显。但问题在于:采用日本的具体危险说,固然不会与立法宗旨相背离。而采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7.html -
了解详情
,很让人怀疑他们能否胜任实施安乐死的工作。人们更为担心的是,安乐死合法化会不会为诱人自杀、迫人自杀、他杀等犯罪行为提供合法的借口?历史上各国发生 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宣称要尊重人的“尊严的死”的权利。在当今这样一个权利神圣的时代,尊重病人选择死亡时间和死亡方式的权利,不仅符合人的根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101.html -
了解详情
以 “完全补偿”为原则。 笔者认为对见义勇为者损失的补偿应采用“完全补偿”的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有损害就应给与其补偿,以致补偿的结果有如损害未曾发生时的 提出了担心和疑虑,有人问如果政府对见义勇为者的入学、升学给予照顾,那么会不会出现很多高考学生涌上街头寻找见义勇为的机会,以使自己能读上更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257.html -
了解详情
有以施压、干涉等方式影响法院裁判权的,也有直接分割甚至侵夺法院裁判权的。 在这样复杂的权力格局下,法官及法院不得不预测疑罪处理的后果并调整自身行为。据《宪法》 证了美国法官也在依靠间接证据及口供断案,也极有可能进行了情理推断。 情理推断会不会带来该从有却从无?表面看,既然它能带来从挂和从轻判决,也就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907.html -
了解详情
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我会考虑,我的判决当事人会不会上诉。如果上诉会有什么结果,上级法院会怎么看,会不会改判或者发回重审。因为我们的错案追究制还是 态度看待这个制度,而必须客观分析该制度对我们的价值目标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这样才能在法律制度设计时尽可能限制其负功能而发挥其正功能。实践证明,法院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59.html -
了解详情
机关不会干预应由司法机构进行有罪或无罪判断的职权。[5] 笔者之所以提出我国宪法应当规定法律不溯既往原则,当然主要不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宪法中有这样的 一般采取从新适用的原则,当然包括对当事人有利的程序性规范,例如俄罗斯刑法典规定行为不构成犯罪、减轻刑罚或以其他方式改善犯罪人状况的刑事法律,有溯及既往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832.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作透视,极易沦为哲学分歧间的喋喋不休。在行此文的时候,笔者似乎不能肯定,这会不会在现代科学视角里呈现些许意义。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轴心思想资源, 于存在者自身通达一个存在整体的存在者的愿望。主张社会这一概念,并没有社会学这样学科本身所那种刚性专题标准,以及相关意义的预先设定。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学的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811.html -
了解详情
我们借鉴。 五、对于中国的启示 纵观美国的调解制度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在追求多元文化价值和实用主义的同时,形成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不应当主持调解或应当在什么时间调解?由法院调解,会不会削弱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影响司法的权威?法院调解是否具有强制性?我们曾经做了一个调研,调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