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把界线划分清楚了,但档案资料保存不全,有的甚至没有,也导致土地纠纷。比如在“大跃进”年代,当时一些农村送给国营林场大片荒山,有的只有口头协议,没有 了如指掌。要做到这样,政府调处机构一定要派员与林业主管部门一起办案,一起勘验现场,一起调查取证,一起制订调解方案,一起做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倘若无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500.html -
了解详情
下,不可采纳品格证据以证明被告有某种倾向,从而更可能实施被控行为。但是如果当时的环境使该证据具有如此的相关性,以至于排除它将是对常识的公然违反,那么该 事实是指犯罪构成要件和被告一方为了实施辩护所应证明的事实(如正当防卫,不在犯罪现场等),而证据性事实是指间接证据所直接证明的事实。 ① 有关具体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14.html -
了解详情
自己的利益而有求于受贿人,且往往是以小贿换大利的收益人,他们在通常情况下碍于情面和自身的利益不愿作证。受贿案件中受贿人的亲朋好友这些知情人,为了自己的亲人、 。如时某为否认1998年10月曾收受六公司蒋某所送的2万元好处费,辩称当时确实收到过蒋某送到其办公室的55000余元现金,但此款系正当的车辆运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45.html -
了解详情
论证、检验。生产管理人员违反规章制度,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劳动保护法规,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或者违背客观规律在现场瞎指挥。 (二)生产、作业过程中的 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由此可见,1979年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营运活动,社会私人车辆几乎没有,因而立法强调该罪的企业事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2.html -
了解详情
冲击在我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刑法)立法时,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不高,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极其有限,故该部刑法未对计算机犯罪作出任何规定。随着计算机 分离性,因而难以在现场直接抓获犯罪人。计算机犯罪的证据多存在于电磁介质(如硬盘、软盘)中,信息在其中以数字方式储存,具有隐含性,人的肉眼难以分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907.html -
了解详情
的结束。何为结束,理论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侵害行为停止说、侵害人离开现场说、危险状态排除说等。特定暴力侵害结束的标志有:一是侵害者自动中止 指故意伤害,即故意伤害他人致使出现重伤或者死亡的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一般的违法殴打不在此列。[7]这种观点是关于行凶的最具代表性的看法。 ⑵杀伤说。认为刑法意义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31.html -
了解详情
为调查机关作风,与电视台合作暗访一些机关单位,并将不良作风曝光。正因为如此,当时他们才印了广东东方电力有限公司领导的名片,并依托此假身份对问题官员实施暗访。 ,并谎称是在现场找到的)等欺骗犯罪嫌疑人,通常被视为一种谋略或技巧,而非违法侦查。美国刑事审讯专家弗雷德英博曾经指出:绝大多数罪犯不情愿承认罪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19.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盗用电力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引起激烈争议。由于电力在当时还是一种很珍贵的资源,一般人根本用不起,不处罚的话,显然对电力公司来说是不公平的 换言之,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有无认识,其判断。除了要考虑行为人的口供之外,还要结合现场勘验的结果、证人证言、行为人的年龄、经历、经验等能够作为证据的客观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13.html -
了解详情
是,都将公然夺取作为抢夺的行为内容。问题在于,第一种观点在手段上没有进行限制,如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公私财物而使用了威胁手段的是否属于抢夺,并不明确 并逃离现场说虽以控制财物为认定抢夺完成的标准,但以行为人是否逃离现场为进一步认定其是否控制财物的标准,无疑缩小了控制财物的范围。虽然一般情况下,行为人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94.html -
了解详情
但未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的行为。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乘人不备实施抢夺的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最为寻常,或者可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抢夺罪都是以 应视为既遂。 [3]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只有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并且携赃逃离现场,即实际控制所夺取的财物,才能认定视抢夺罪的既遂;未实际控制所夺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