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12]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7. [13]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和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74. [1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259.html -
了解详情
量刑的结果,因而导致定罪量刑或权利享受和义务负担的完全不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后,由于增加了 ,特别是何谓公共利益?在理论上仍然存在困难。因为,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概念,无论利益内容还是受益对象都具有不确定性。德国学者纽曼(Neuman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832.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下文以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相关规定的发展历史为视角,详细分析其存在 。在我国应考虑确立以下措施:一是文书提出命令制度,即法院可依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命令对方当事人提出证书。如果对方不服从命令,则当事人关于证书性质和内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15.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规则都不很完善,但民事证据规则起码还有一个统一的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作为依据,而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就散见于三大诉讼法及 才能接触犯罪嫌疑人。在查办贿赂案件时,一般是先从行贿人身上获取犯罪嫌疑人受贿的证据后才接触受贿人,或者是同时接触行贿人和受贿人,最好不要一拿到线索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63.html -
了解详情
式的强制性纠纷解决,哪怕再有效率也会失去正当性。如何验证审前程序结果的正当性,一般应当和审判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审前程序在获得程序结果时,案件 的磋商谈判,选择最适合自己有效率的方案。[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正式确立了证据交换的程序制度地位,也是我国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03.html -
了解详情
邮件、电子数据等电脑贮存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第22条也规定:调查人员可以调查收集计算机数据等视听资料。之所以将 的历史记录推断出,这个上网帐号和邮箱地址属于被告。(2)北京市电信局提供的2000年2月21日至3月20日上网详细记录证明,记录了拨号上网所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212.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具体,其构成要件要明白无疑,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当事人判断是否符合申请再审的条件,才有利于法院能够迅速地判断再审事由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不作明确具体的 应当调查收集。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哪些情形属于应由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了细化,并对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3.html -
了解详情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P.459-463. [14]田晓安.现象与解释德国民法的法解释学分析[A].方流芳,主编.法大评论(第1卷,第1辑) 一点颇类似于上文中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32年上字第278号判决中所体现出来的思考。 [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5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87.html -
了解详情
确立了这一规则;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民事证据规定》)第68条中做出了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 的人格和自由,德国最高法院曾指出:如果考虑到技术发展,人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谈话可能被窃听,可能通过录音装置记录下来,那么,获得技术进步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0.html -
了解详情
的程度,当事人采用非法方式取证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是否可以非难等因素后再做出排除与否的决定。另一方面,既然需要对全案进行综合考量,那么在程序上做出排除决定的时间就 方证明的难度大。参见陈佳明、相庆梅:《民事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初探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