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举证、质证、查找事 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将自愿同意调解的意见表达在法庭上,将自愿解决纠纷的协议达成在法庭上,为当事人在实体和程序上按自已的意志 方各自的过错都给予批评,分清责任。在此基础上,根据双方过错大小,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调解,一般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标的小的案件甚至可以当庭清 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914.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案件大幅度增加的现状,各地法院不断探索调解新机制。诉前调解以其高效、便捷、经济为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所推崇。诉前调解不仅缓解了案件激增给法院带来的审判 与诉前调解虽然都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功能。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在调解性质、调解对象、调解主体及调解协议效力上都有很大差别。 四、诉前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50.html -
了解详情
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 立案调解法官怕承担责任 。有些民商事案件,经立案调解法官简单的调解,双方当事人很快就达成了调解协议。其实,在这些案件中,有的在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278.html -
了解详情
即一般不超过受理通知发出之日起15日。但是,期限届满当事人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而案件又确有调解可能的,经双方当事人申请或同意并签字确认,应当可以将调解期限 调解一知半解,半信半疑,对其作法律、法理解释和说服工作困难。 二是有的当事人缺少理性解决纠纷的思维,在诉讼中赌气较真、认死理,拒不让步,不接受调解,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159.html -
了解详情
相同之处。(3)行政争议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法院调解工作使双方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违法之处从而使纠纷早日解决。(4)在许多情况下行政机关有一定范围的 程序裁然分离。(3)既贯彻当事人处分原则,又体现国家干预原则,不合法的调解协议不能成立。 我们承认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有不少区别。但仅就行政诉讼长期与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111.html -
了解详情
庭审,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实已经基本查清,责任基本分明,此时适用判决应该最为快捷、经济。也使当事人认真对待和重视一审程序,发挥一审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应有作用 请求作出评价,并帮助他们了解诉讼中潜在的有利点和不利点,以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这是实践中法官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案件作出评价时,注意不能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365.html -
了解详情
鉴于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险性较大,法院应主动发起和介入民事赔偿调解,对于双方当事人私下达成民事赔偿调解协议的,不能对被告人量刑作从轻的承诺,而应结合案件具体 过小;有的同样判决结果的案件,赔偿数额相差过于悬殊等。诚然,因地域、经济贫富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赔偿主体之间赔偿额存在一定差距是正常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0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案件大幅度增加的现状,各地法院不断探索调解新机制。诉前调解以其高效、便捷、经济为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所推崇。诉前调解不仅缓解了案件激增给法院带来的审判 与诉前调解虽然都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功能。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在调解性质、调解对象、调解主体及调解协议效力上都有很大差别。 四、诉前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37.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始终有消解公正的倾向,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法官不能强制当事人调解。在当事人不能达成调解协议时,应当及时做出判决。但立法者立法宗旨的良善不能掩盖制度 的司法特性,使之重新回到辅助审判,化解纠纷的轨道上来。 3、规范法院调解制度程序规则,构建法院调解制约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趋向日趋复杂,新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96.html -
了解详情
基础上进行调解”,那么,在事实未查清楚的情况下,即使当事人之间已经达成了调解协议也不能结案,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其弊病有三:1、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可外扬 那既能极大提高调解率,又将为减轻讼累,降低诉讼成本,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总之,建立和完善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诉讼调解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