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的当时是否具有行为的可选择性,来证明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从而认定是否构成犯罪。驾车送被害人前往医院抢救途中,行为人主观上自然能够认识到车速过快可能会造成 先前犯罪行为招致的使他人处于正在发生的危险,为了中止犯罪或使损害结果大为减小,而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实施的,损害另一较小或同等价值法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393.html -
了解详情
非常典型,第24条第1项规定,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处罚。如该犯罪没有中止犯的行为也不能完成的,只要行为人主动阻止 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60页;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384页: (3)、赵秉志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092.html -
了解详情
指犯罪行为人在确信能够将危险行为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决定而停止犯罪的行为或主动防止危险结果的发生,这种自动性的主观内容是犯罪人自愿抛弃危险犯 实行完毕,客观危险状态出现后,但客观的危险状态尚不足以对法益造成损害之前,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当然可以成立危险犯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0.html -
了解详情
在行为的当时是否具有行为的可选择性,来证明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从而认定是否构成犯罪。驾车送被害人前往医院抢救途中,行为人主观上自然能够认识到车速过快可能会造成 先前犯罪行为招致的使他人处于正在发生的危险,为了中止犯罪或使损害结果大为减小,而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实施的,损害另一较小或同等价值法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201.html -
了解详情
准中止犯[3]大陆也有学者沿袭林山田的概念,认为: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并作出了足以防止结果发生的真挚努力,但结果未发生并非由于行为人的努力,或者 太小。因此,实践中就采取折衷的处理方式:依照未遂犯从轻处罚。即将行为人的中止行为作为一个酌定从宽情节。这势必出现:本来未遂犯就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2.html -
了解详情
了共犯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对于共犯中止的成立条件要求过于苛刻,标准过高。这实际上是堵塞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之路,不利于实现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尽早停止 中,各共同犯罪人主客观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部分共犯仅仅是消极地自动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不可能切断同其他共犯之间的相互联系,他的先前行为仍然与其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56.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减轻其刑,但基于自己的 意志而中止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①意大利刑法典第56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分别规定 论注释层面争议不休的问题,而且简便易行,便于司法实践操作。例如:在一起故意杀人犯罪案件中受害人为了脱身向犯罪人许诺日后满足其要求的条 件,犯罪人信以为真便停止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73.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的,而不是暂时中断,是犯罪分子中止犯罪的决心和真诚悔悟的程度。 特殊的中止,是指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后,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之前,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 量刑时可以充分予以考虑,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处罚,也无漏洞可言。 2、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是以被告人的客观行为为准,还是以被告人的意思表示为准。 对于这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49.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该观点认为,个别共犯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其他共犯停止实施共同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个别共犯虽然 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等确立不同的有效性判断标准,并依各自标准判断是否成立中止犯。笔者认为,以这类观点指导审判实践极具危险性。因为,行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96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未遂。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进一步分析可知,实行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阶段中止犯罪,这种中止,对教唆犯来说,如果是出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那就 未遂状态承当教唆犯障碍未遂的责任。脱离帮助犯关系与脱离教唆犯关系类似。[4]鉴于共同犯罪理论的不足,有必要借鉴脱离教唆犯关系理论的优点并加以完善:1、在坚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51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