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是专门的司法机关。第二是行为的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行为自然是公民自治,完全遵循意思自治原则进行调解、和解协议的执行力相对较弱,法院是国家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姜伟,杨荣新: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9508.html -
了解详情
,用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来指导民商事审判工作。将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坚持和推进以立案调、送达调、答辩调、 负责其业务技能的培训,司法行政机关及其下属司法所负责其行政和管理培训。 (二)实行人民调解工作督导制度。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应相互配合,抽调人员组成联合督导组,加强对全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8720.html -
了解详情
调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基本原则的落实。人民调解工作还应该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安 所在基层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作联动,齐抓共管。 司法调解中心的形式源于陵县经验。1999年,山东陵县县委、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群体性纠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17.html -
了解详情
和最合理的方式。 一、法院调解的概念和原则概述 通说认为调解有诉讼外的调解和诉讼上的调解之分,前者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以及仲裁程序中的调解等; 下,可以放弃自己的民事权利。而在没有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情况下,当事人即达成调解协议,正是当事人行使自己处分权的一种表现。因此法院强令当事人不得放弃这一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974.html -
了解详情
三位一体纠纷解决机制,应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原则,实行直接调处与分流调处相结合,归口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调处与 人民法院还在偏远乡镇设立法官便民速裁点,方便当事人诉讼,同时,也便于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培训和指导,该项工作效果显著,得到上级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820.html -
了解详情
了解决,但也可能走完所有进程后依旧没有解决,这显然与司法效益原则相悖。而通过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则能使许多矛盾纠纷的解决走出上述怪圈,很好地 原因,也有人文个性的原因。[ 韩德培,马克昌:《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版。]科学的冲突处理程序首先必须是能够为不同原因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810.html -
了解详情
的领导,但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缺乏专业领导经验。而《人民法院组织法》关于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规定又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基层法院往往难以对 调解委员会人员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法律知识欠缺,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基层法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不同形式和方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47.html -
了解详情
、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鉴于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目的、性质、组织、任务、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等事项做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并且 纠纷的整体数量增长缓慢。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新观念不断涌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人民的道德信仰热情在上述观念的冲击下有所降低,加之社会流动性增大,传统熟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909.html -
了解详情
工作与民事案件审判工作协调一致的最佳效果。 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具有相关法律知识和 ,实现重调轻防向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 一些基层调解委员会掌握纠纷不及时,以人民调解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为借口,认为当事人不上门就不能主动开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714.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形成,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调解三原则的初步形成为其标志。1954年政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对人民调解组织的名称、性质、任务、 制度缓解法院诉讼负担,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信访案件,预防和解决群体性纠纷,是人民调解制度出现复兴动向的驱动力之所在。简而言之,对人民调解解纷功能的期待推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7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