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只要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就认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该说由奥地利诉讼法学家格拉泽(Julius Glaser)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40. {3}(日)大塚仁.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2,101,177. {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005.html -
了解详情
的场合 按照一般生活常识,被害人受伤后需要接受治疗,而医疗存在一定风险是众所周知的公认事实,被告人应该能够预见。再者,被告人导致被害人受伤和被害人因此需要接受治疗 关系,便可以说该行为就是引起该结果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某个结果的引起和数个同时存在的行为有关,而且这些行为与结果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000.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认真关注,尤其是倘若中国社会也存在此种需要的话。鉴于目前国内关于客观归责理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本文无意于再为引介客观归责理论本身花费笔墨。与此同时,本文 、利害取向、是非观念等粘贴到客体上,使其可以被称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就此而言,与犯罪定义一样,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54.html -
了解详情
难题,倘若标准把握不准,势必扩大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因此,本文着重就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阐析,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审查判断及其应用,以裨益于刑法学 除明显由于其他外力所致之外,行为人都要因此负谋杀罪责。 数世纪以前,由于医学的不发达,人们不能够科学地断定加害行为与死亡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才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39.html -
了解详情
年版,第260页。)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没有确定自然科学的因果法则,就不能肯定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注:张明楷著,见前注〔14〕 采优势证据原则。所谓优势证据,英文为preponderence of evidence,是英美民事法中采用的一项原则。即在合理思考之下,如果能看出该项证据比其他证据更为优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73.html -
了解详情
抑或客观归责理论,他们都有一个共许的前提,即条件说,也即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必须以自然科学上的因果关系为前提,采取没有前者即没有后者 .帮助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9. {9}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01,602。 {10}[韩]金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359.html -
了解详情
,但缺乏理论根据。持二分法的同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他们总是强调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一回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又是一回事。{16}(P531)在笔者与 林.犯罪构成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8}[日]大塜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9}林山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18.html -
了解详情
,但缺乏理论根据。持二分法的同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他们总是强调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一回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又是一回事。{16}(P531)在笔者 林.犯罪构成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8}[日]大塜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9}林山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63.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原因,只有近因才是法定原因。(2)预见说(foreseeability)。此说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来筛选事实原因作为法定原因,即行为人对某一结果有预见的, 说采一般人标准,即社会一般人所能认识而行为人所不能认识的情形,承认其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但在社会一般人不能认识而行为人能认识的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72.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认真关注,尤其是倘若中国社会也存在此种需要的话。鉴于目前国内关于客观归责理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本文无意于再为引介客观归责理论本身花费笔墨。与此同时,本文 、利害取向、是非观念等粘贴到客体上,使其可以被称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就此而言,与犯罪定义一样,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