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行为人一旦构成危险驾驶罪就会导致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一旦构成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就会导致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刑事处罚与资格刑的环环相扣有效惩治了危险驾驶行为并通过限制或剥夺驾驶资格行政举措预防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而行政手段与刑事手段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591.html -
了解详情
情状,主观意志也愈薄弱,因而愈可能轻信而非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主观上只能是故意,不可能是 是一种直接故意。 [24]同前注[20],石经海文。 [25]参见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6]同上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20.html -
了解详情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拥有率的大量提高,各种危险驾驶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急剧增加,与交通肇事相关的刑事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至于具体在司法实践中如何严格区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高贵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764.html -
了解详情
当然,如果没有主动饮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排除故意的成立。 二、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前,刑法理论基本上没有争议地 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致人重伤、死亡结果的行为,不得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以其他犯罪论处符合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0270.html -
了解详情
酒驾驶机动车、违法高速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拥有率的大幅提高,因 ,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放任结果的发生,所以是间接故意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是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0602.html -
了解详情
对过失危险犯持否定的态度。1997年《刑法》第115条第1款规定的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实害犯。该条第2款规定的是过失以危险方法 判决的案例。(34)因此,笔者认为,严守故意犯罪的证明要求将是我国今后限缩危险驾驶罪处罚范围的一条进路。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⑵⑺⑻⑼⑿⒁⒅(22)(33)参见刘宪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032.html -
了解详情
驾驶罪,弥补了我国刑事立法的不足和缺陷。我国之前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缺乏一定的衔接和贯通。交通肇事罪基于行为人过失并且要求发生 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共通行的场所。本文以为,不能将交通肇事罪的道路范围等同于危险驾驶罪的道路范围,交通肇事罪在构成要件上明确要求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12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其主观故意的内容如何界定,特别是如何从主观上区分该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上述四个方面,涉及到刑法学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在外,只有基于对速度的刻意追求、或寻求刺激等不当动机实施的行为才称得上危险驾驶。立法规定此类行为意在禁止将公共道路当作个人放纵的场所,恣意妄为,从而导致危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553.html -
了解详情
、日两国刑法的明文规定,犯罪未遂以着手实施实行行为为前提。这意味着,这些危险犯及其未遂形态,原则上都处于犯罪实行阶段。[35] 第二,在刑法基础理论中, 和预防此类犯罪发生的问题,而且还可能有效防止司法实践中把交通肇事罪当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的现象发生。[50]这类观点的主要疑问是:其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552.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危险方法会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 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虽然很难控制和预料,但行为人能够控制自身的安全。而危险驾驶行为一般不具有这种“加害性”特征,它的危险性来自行为本身而不是“加害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45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