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身份公开的诈骗,最高检在《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 。如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通过增加犯罪条件,表达了民事优先的态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34.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种身份公开的诈骗,最高检在《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 。如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通过增加犯罪条件,表达了民事优先的态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1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显然不是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指的是没有合法依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的事实。诚然,第一次取款时柜员机多吐少扣,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 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2)使用作废信用卡的; (3)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4)恶意透支的。主张许霆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人认为,许霆的行为虽然不符合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54.html -
了解详情
在发卡银行的信控额度内透支一定的现金,其消费额度与其所挂靠的银行存折的存款金额相同),但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由银行向社会发行的金融卡, 。从表面上看,此类行为似乎符合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和“恶意透支”的情形,但“恶意透支”其信用卡持卡人必须是合法持卡人,显然,冒领他人信用卡者并不是合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179.html -
了解详情
则可能给拾得者或窃得者创造冒用的机会。这些拾得者或窃得者在取得他人的信用卡后,可能会利用持卡人发觉遗失之前,或者利用止付管理的时间差,采取冒充卡主 ,以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处理。 对自己伪造信用卡又使用的行为定性学界存在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9871.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概念应做独立性解释,不受部门法概念的制约与影响。例如刑法规定的信用卡含义实际上就是前置性规范中的银行卡,该概念的外延远大于非刑事规范中的信用卡 ,2001年3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规定,对于1998年4月18日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4480.html -
了解详情
售货机中投人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利用他人信用卡从自动取款机取得财物的,也成立盗窃罪。基于同样的 的,而案件事实总是千差万别,从不同的侧面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案件之所以定性不准,是因为人们对案件事实认定有误。因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成为适用刑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0.html -
了解详情
超市保安开启寄存柜取走他人财物如何定性,载《检察日报》2011年11月15日,第3版。 [26] 参见张明楷:也论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 》,有斐阁1999年版,第148页。 [30] 参见万剑:以欺骗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载《西部法制报》2011年10月22日,第4版。 [3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7040.html -
了解详情
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罚金8500元。案例述评:定性为盗窃案与客观事实不符,案件行为的本质是恶意交易,属民事案件。孔庆涛以他人的账户和密码进入他人的 提起公诉,法院以犯诈骗罪作出判决。案例述评:本案为信用卡诈骗案,而不是诈骗案。张航军等人与持卡人约定取得银行资金后,持卡人占58%,许建明占2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751.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规定[3]――仅仅触犯了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规定。有鉴于此,但凡盗窃他人信用卡并据此骗取财物的行为,既不是想象竞合犯、也非法条竞合犯――因为此类 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一样――在犯罪主体上决定了实施此类行为者一俟实施本罪行为、即便具有非法从业的“以罪为业”的可能性,而况吸收公众存款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