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似乎已通过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解决了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按此规定 偿的诉讼,都具有预先决定的意义。如果法院在解决请求返还权利的诉讼时认定物品是偷窃原告人的,按照原诉判决已确定的偷窃原告人物品这一事实,在买者对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3.html -
了解详情
知识的补贴或资助的危险性在于,法院基于同情心提供的补贴有可能最终会破坏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性,其直接结果是民事诉讼平等原则的被否定。在经济学上,补贴 上能够获得宪法上的特殊保障,当普通法院拒绝裁判时,可以通过宪法法院予以救济。 [4]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出台后,释明权问题更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90.html -
了解详情
理解和适用 如上所述,举证责任应包括行为意义的提供证据的责任和结果意义的证明责任。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简称<证据 条规定法官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的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的证明力的大小独立进行判断。这应为自由心证原则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201.html -
了解详情
对与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的事实和证据已经做出了审理,为什么人民法院就不能再进一步,对民事争议做出裁判呢? 四、构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事实依据 。 规定并不能表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但它为我们为建立此项制度提供了一项事实依据,对于民事争议的行政裁决违法,且有民事当事人的请求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967.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奉行的是实体真实发现主义理念,被告人即便作出有罪供述,法院也要对全案证据进行审查核实;而民事诉讼则实行当事人处分主义,被告一旦作出真实的自认 协议,法院根据被告人提供民事赔偿的情况,可以对被告人适用减刑、假释等各种宽大处理措施。但是,刑民分离的改革思路一旦实施,刑事法官在定罪量刑时不需要考虑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590.html -
了解详情
的摸索性和尝试性,再加之毋需顾忌理论上的周圆问题,为这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机会、条件和勇气。据悉,有的地方人民法院,包括高级人民法院已经推出庭前证据交换 中的证据提出的随时主义显然是必须修正的。尤其是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确立诉讼准备程序与庭审程序分立结构时,证据失权的问题就必须加以解决。笔者以为在构建我国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0.html -
了解详情
条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定在立法时没有考虑实体法的要素,而学者们又据此将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原则高度地概括为“谁主张、谁举证”,以致该项未考虑实体问题 具体案件中当事人证明权的保障,减轻当事人提供证据责任,在特别情形还需要转换或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由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更倾向于大陆法系的“规范出发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效益原则的要求。司法实践中出现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并存时,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行政诉讼先行,民事诉讼中止。根据行政诉讼的结果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 举证责任,应当提供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且在诉讼过程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在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07.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并结合民事诉讼实践,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证据调查主体合法至少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法院调查证据时只能由法院的工作人员亲自进行(实务中 代理人的举证活动不可避免地就要成为民事诉讼证据主要甚至唯一的来源。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不能提供证据以支持其主张,就极有可能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36.html -
了解详情
裁判中认定的事实应当与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相吻合。我国学者认为民事诉讼能够达到客观真实的理由有四点:(1)马克思主义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认识论为查明 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因而能无偏见地去收集各种证据。 实行辩论主义的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虽然将收集和提供证据的职责置于当事人及其律师,但同时也要求法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2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