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生。认识结果必然发生与认识结果可能发生,对于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具有一定意义。一般认为,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既包括认识结果必然发生,又包括认识 讨论的科学性大为降低。因此,我们仍然坚持违法性认识的说法,并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中认识因素的规范评价。? 对于意志因素的规范评价如何表现,这在刑法理论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006.html -
了解详情
异议者认为,将认识的内容局限于“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排除了行为犯成立犯罪故意的可能性;或者要求行为人具备并要求司法者查明行为人对于抽象的危害社会结果的认识 行为实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意志因素的内容不同,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前者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61.html -
了解详情
,胸腹腔大量积血引起急性休克死亡。 三、宝鸡中院请示的问题 宝鸡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向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经宝鸡中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对此案定性上存在分歧 的心理预见。间接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对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的预见都是一种可能性的预见,如果是必然发生而实施行为,则是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17.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者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所以行为者实际上是教唆者的“工具”。此教唆者在理论上称为“间接正犯”,被教唆者实施的行为应视为是由教唆者本人实施的。教唆者应以故意 情节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要注意严格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在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是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432.html -
了解详情
DSU案[22]澄清了这一标准。在该案中,通过借用联邦最高法院在轰动一时的间接侵犯著作权案Grokster案[23]中的裁判意见,法院认为,对于积极引诱而言,仅证明 作为判定行为成立的要件,即无论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只要行为成立,直接侵权就应被判定。而间接侵权判定要件则与之不同,对侵权的发生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48.html -
了解详情
偶然的障碍,就必然出现侵害法益的结果,所以,利用行为实质上具有侵害法益的直接危险性,因而具有实行行为性。[17]新近,有学者也明确表达了他对这种观点的支持 在对间接正犯的着手的论述中写道: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出发,当间接实行者在通过他人犯罪故意支配下,开始实施包含着危险结果发生危险的诱致他人犯罪行为,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52.html -
了解详情
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被告人马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抢劫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 ,即抢劫罪中“致人死亡”既包括过失致人死亡、也包括故意杀人(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但理由须进一步予以阐述。其一,抢劫罪中“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38.html -
了解详情
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黎律师(18923476570) 【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 死亡的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1,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害社会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643.html -
了解详情
其实施单位犯罪整体行为时的心态,不外乎现行法律规定的且早已成为通说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有识过失、无识过失的四种罪过心态及无罪过心态。据此, 构成形态不会也不应当一成不变。从主观方面来说,其构成形态从古至今应该是: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混合共同犯罪。至于单位与个人构成的混合型共同犯罪,除了犯罪主体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75.html -
了解详情
其实施单位犯罪整体行为时的心态,不外乎现行法律规定的且早已成为通说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有识过失、无识过失的四种罪过心态及无罪过心态。据此, 构成形态不会也不应当一成不变。从主观方面来说,其构成形态从古至今应该是: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混合共同犯罪。至于单位与个人构成的混合型共同犯罪,除了犯罪主体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