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民事诉讼中也要求鉴定人必须保持中立,而不能代表一方当事人,其责任是向法院澄清须专业知识才能明了的事实。在当代舆论自由和信息时代,新闻自由被视为民主 调查权的目的不能违背中立性原则。正如上述,法官行使庭外调查权的目的在于,对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和核实,而非只追求揭露犯罪、证实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42.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委托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果经过鉴定仍无法准确判断视听资料的真实性,使法官不能形成内心确信或产生合理怀疑,则该视听资料处于真伪不明 ,因此当视听资料在诉讼中作为证据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时,该视听资料应当具备动态连续性,能够清楚地反映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某个过程。实践中如果有一些录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38.html -
了解详情
告不理原则,因此证明责任完全由当事人承担。一般来说,在诉讼中首先负担提供证据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也要负担说服责任,否则其提出的诉讼主张就得不到法官的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20] 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3页。 [21] [德]罗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34.html -
了解详情
统一性要求等长处,应为我们确立民事举证责任分配标准时所借鉴,虽然该说对实体法的要求较高需要实体法能够进行权利妨碍规范、权利消灭规范和权利受制规范三种划分, 自己的主张;②、一方提出的证据明显不足,无法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法庭确信其主张的事实不成立;③、双方当事人都提出了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而双方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796.html -
了解详情
不仅涉及就行为能力发生争执时哪一方当事人首先提供证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涉及由于证据不足,法官对法律行为实施时当事人究竟有无行为能力无法形成心证 的民事诉讼法学者和民事实体法学者。学者们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林林总总的学说。就19世纪末以来大陆法系国家提出的各种学说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672.html -
了解详情
说等多种学说。但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是以当事人为本位展开研究的。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哪一方当事人有提供证据的负担?当事实不清时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 当事人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函数关系。他认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请求权,错误肯定与错误否定的负面影响一样大,亦即错误关系比例在这里是1∶1。莫其建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39.html -
了解详情
有的证据是否属于新发现,显然不能仅仅以提出证据的当事人自己的判断为标准,否则的话,当事人一定会把所有举证期限届满后才提出的证据统统说成是新发现的证据。 的情况下对案件作出裁判,由于费用制裁既让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又将法院的裁判建立在发现真实的基础之上,所以达到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31.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事故中待证事实的真伪不承担举证责任。 (3)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在民事诉讼中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提出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反的证据或理由,并承担 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交土地出让金,或者由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交付土地出让金,或者转让合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847.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存在,只要受到不利推定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相反证据使法官对推定事实已经形成的心证发生动摇,该推定事实就能被推翻。也就是说,相对一方 M].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87[6]张悦.论事实推定[A].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5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p307[7]毕玉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068.html -
了解详情
二、充分行使法官释明权 释明权指在当事人的主张不正确、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当事人误以为自己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时,法官依职权向当事人提出关于 事实的发生等其他事实进行举证。 2、防碍举证的推定 《证据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7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