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的过失行为提起诉讼。理由在于:人们不能对一个不存在的人承担注意义务;证明过失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允许此类讼案将可能引起一些带有欺诈性的 的一般原则相抵触,也与胎儿在财产法、刑法、程序法和衡平法上的法律地位不一致。[31]如果有的州出台法律文本规定此类案件可以提起诉讼,开创了产前伤害规则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730.html -
了解详情
他人自杀,即行为人希望自杀人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069.html -
了解详情
零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四百零八条之一: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直接关系,食品监管人员在此扮演的是间接责任人的角色。食品监管人员责任的间接性、非主导性以及本罪刑法上客观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反映了食品监管行为人对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551.html -
了解详情
零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四百零八条之一: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直接关系,食品监管人员在此扮演的是间接责任人的角色。食品监管人员责任的间接性、非主导性以及本罪刑法上客观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反映了食品监管行为人对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530.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性。这三个特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社会危害性是三个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 国荣主编, 2003年第四期 [3]《江西教育学院学报》[J].肖良平.对安乐死的法律思考 [4]《上海大学学报》[J] 李惠.安乐死社会伦理探析 [5]《法律的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101.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重要格言。然而,从刑法历史上考察,犯意(罪过)并不是从来就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的。①英国的古代普通法采取的是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为责任唯一根据的归责 :(1)对一些特殊犯罪实行严格责任,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英美法系国家所确立的严格责任制度主要适用于食品销售、房屋登记、财政金融和道路管理等有关公共利益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21.html -
了解详情
方能如愿,是不得已 而为之,因而行贿人是受害者,我认为这二者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联系,即得不到利 益和行贿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得不到 一些部门和群众之所以对 行贿犯罪认识不足,对行贿犯罪打击不力的现象泰然处之,与一些新闻媒体片面的报道有 很大关系。人们经常这样一些报道:某某拒收数万元,这类报道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2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后为什么要承担刑事责任。当然,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是能够作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即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与承担 严格遵守与否。犯罪行为正是严重破坏这种契约的行为,犯罪人由此负担一定的毁约责任便是自然的事情。而这种责任在刑法上的表现便是刑事责任。 基于上述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919.html -
了解详情
引起,或者可以明显排除殴打行为与被害人轻伤以上后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再者,故意伤害组织犯的罪过形式有时表现为单一的罪过形式,对伤害行为和伤害结果的 负全部责任也有争议,须进一步探讨。 研究故意伤害组织犯,有利于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便于准确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司法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成果,同时,应注重相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79.html -
了解详情
所指向的是同一犯罪客体。最后,共犯的整体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2]综上四点各共犯分别的具体行为,已经从数个行为转化为主客观 审判委员会第1120页会议通过《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一条规定:行为人系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大量的职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7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