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我国《刑法》第213条是对假冒商标犯罪进行惩治的专门性规定,体现了国家刑事立法对于严重假冒商标行为的否定态度,但由于立法者受刑事立法不应过度的 J].法制与社会,2009,(11)。 {16}游伟,叶琦.滥用商标行为的刑法学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6,(1)。 {17}崔立红.商标权及其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252.html -
了解详情
是相同的,即从理论上概括说明犯罪未遂行为的特征,为认定未遂行为提供一般的和大致的原则标准,然后根据不同犯罪的情节具体分析。特别是,两地刑法理论都认识到 未遂的处罚范围,但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立法定量规定,理论上一般认为,对于法定刑重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36.html -
了解详情
能力的人。但现实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与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构不构成共同犯罪内地刑法理论界认为应分情况处理:其一 人(如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不能犯共谋罪,其理由是犯罪是合谋的主题[1](P25)。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香港刑法的规定没有注意到间接正犯与正犯的本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740.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塑造往往以公共政策为中介,后者由此成为刑法体系构造的外在参数。风险社会的本质决定抽离公共政策的分析范式将无法真正认识现代刑法。[5] 其实,毋庸赘言,每个人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危险犯不是法定的犯罪形态,危险犯的理论也不是对刑法规定的科学概括。所以,刑法中有危害行为的法定形式,而不存在危险犯的法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16.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犯罪。上述所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不具有犯罪构成,则不认为是犯罪。我国刑法分则有些条文已指明构成犯罪的必要的社会危害程度,如某些财产罪的 构成犯罪应以刑法规定为准绳,根据犯罪构成理论来分析;(2)社会危害性标准说,认为当前应以犯罪本质特征,即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作为区分标准,某一经济活动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459.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说,我国商标法已经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反向假冒行为的框架,但值得做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反向假冒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整体反向假冒与部分反向 的多,而且更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综合其客观危害和预防难度,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的法益侵害更为严重,因此其犯罪化的依据更为充分。 其次,刑法典中的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422.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与一般性不作为界限难以区分。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主张刑法上不作为应这样界定: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危害 行政的后果,因此可以说并非一切违反作为的法律义务都能构成不作为犯罪。作为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不作为应该从刑事法律意义上进行判断,否则无异于混淆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7.html -
了解详情
是抢劫罪侵犯的主要客体。作者认为公民人身权为抢劫罪侵犯的主要客体。 二、关于抢劫罪中暴力行为的牵连犯罪的问题:一是抢劫后,为灭口而将被害人杀死,二是先杀人而后 的人实施了《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63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根据《刑法》第13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94.html -
了解详情
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 等到过错成堆,家长感到没面子,就采取无情的谩骂毒打。这样从对不良行为的合理感未经任何思想转化突然变成犯罪,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则容易引起孩子剧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81.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义务,有时可以体现出不作为人为一定义务行为的可能性。对于持有形式的犯罪行为,一定数量犯罪对象的存在,是确认持有的必要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 两个方面共同表明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客观方面说明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诸事实特征,犯罪客体(犯罪对象)则说明行为指向的客体正是为法律所保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