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由提出抗诉从而引发再审程序并最终定案容易导致有些当事人在一、二审中恶意隐瞒证据,在判决生效后拿出“杀手锏”向检察院申诉,通过再审从而达到最后的诉讼胜利 冲突与混乱。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抗诉案件可以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由上级人民法院提审。至于抗诉案件的审理权限如何进行分配,法律和司法解释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20.html -
了解详情
合并审理,是指法院将两个以上独立的有牵连的案件,合并在一起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且同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其目的是简化诉讼过程,减少资源耗费,提高 从属性。但这种从属性是相对的,附带民事诉讼在程序上还要受到民事诉讼法的许多规定制约,如诉讼原则、强制措施、诉讼证据、先行给付、诉讼保全、调解、和解、撤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8.html -
了解详情
,且不存在任何偏爱与歧视,才能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获得实效。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 技巧和诉讼策略的考虑,不愿让原告了解自己对起诉主张和证据的态度,从而对自己的反驳和主张作进一步论辩,以便给对方当事人一个措手不及,为其收集对抗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5.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五条第一项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 和民事争端的处理。为此,笔者建议:(1)完善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据立法,在刑事诉讼法第42条、行政诉讼法第31条、民事诉讼法第63条所列举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1.html -
了解详情
陈述,展开辩论。而法院最后的裁判,应当建立在这些请求、主张和证据的基础上。这就是现代民事诉讼通行的“当事人主义”的法理,具体言之,又可以根据其 强制性纠纷解决方式而言,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不完善。集中的体现是关于证据提出期限的规定过于宽松。根据现行法第125条第一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5.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还可以在当事人主张之外调查收集证据;并依据此作为根据对案件作出裁判。如,现行民事诉讼法一方面规定缩小法院以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之范围,加强当事人举证责任。 的政治体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权力无所不及。尽管宪法、法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法院的财权、人权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77.html -
了解详情
,更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保持社会平稳发展。协同主义的主体是当事人、法院、律师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他们围绕和谐地解决纠纷这个目的而互相配合:法院使当事人充分了解他 没有规定证明责任,却规定了证据的随时提出,这在实践中造成了许多混乱和不公平。现在民事证据立法正在进行中,是独立于《民事诉讼法》而起草的。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75.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事务,法官有责任和义务保证诉讼程序的有序进行,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法官应行使释明权。以后德国先后几次修改民事诉讼法,均规定了释明权适用的范围 认为,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在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上,在裁判的事实根据上,法院享有决定权,法院可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之外,依职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65.html -
了解详情
有助于发现并及时纠正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研究所所长宋朝武教授指出,检察院的监督主要针对法院的审判权是否 、破产等),应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虽然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等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但如何追究却无相应具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52.html -
了解详情
依职权调查时,也不允许把当事人未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裁判的基础。在民事诉讼领域,程序选择权主要是指,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内,当事人有选择诉讼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项的权利。宪法还保障当事人有公正程序请求权和获得及时裁判权等程序基本权。公正程序请求权是当事人要求独立的法院及法官依据法律就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