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范围内对其权利进行处分,因此,和解完全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调解必须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当事人经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自愿 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以调解书的形式取代和解协议,明显不符合法理。按照民事诉讼理论,当事人撤回上诉,则发生与未上诉相同的法律效果,即一审判决生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51.html -
了解详情
不无道理,但时至今日,调节制度仍然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民事审判中的调解为主到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着重调解,调节的功能被强调到 。 调解本身作为当事人在司法审判人员的主持下通过平等协商、自主自愿地解决其民事权益争议的方式,无疑是解决冲突的有效率的方式,在完全尊重当事人自主自愿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18.html -
了解详情
,这就是有关审限的法律规范及实践中相应的制度性做法。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使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一审案件应在6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报本院院长批准 场合了。参见,王亚新,2002年(48-51页)。 32例如,A中院全部民事经济一审案件平均的判决结案率1999年约为61%,调解结案率为14%;2000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833.html -
了解详情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条款形同虚设。 2、立法内容的不明确或相互矛盾。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均有作证的义务,未排除证人与当事人有否 有效的打击伪证行为,维护正当司法秩序。 注 释: ①参见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第117-118页 ②参见王茂华、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54.html -
了解详情
的活动和结果,它主要特征在于它是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作为第三者介入当事人双方的民事经济纠纷中,而后通过双方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方式,我国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而 依据,通过他们反过来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 ⑸、事实清楚、责任分明要把握适度 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一定要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但实践证明这与调解的机制是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06.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而最高人民法院却毫不客气地在规定中具体规定举证时限的诉讼制度。即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改变为该规定的依法官自由决定提出主义,并非理论 的私人争议,当事人对自身的民事权利有权做出处分,这种处分只要不违背法律具体明确规定,即是合法的,在法律上即是当然有效的。如果当事人承认某种事实,在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87.html -
了解详情
就可能意味着错判。[3]因此,为了达到客观真实,为了实事求是,确保裁判正确,法律规定诉讼当事人有权发现新证据时随时提出。 按照随时提出主义,当事人可以根据审理的 。其四,证据失权制度与审判期限制度相配套,能够促进纠纷的迅速解决。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的最长期限,目的在于及时解决纠纷,防止审判迟延。但是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84.html -
了解详情
辩在法庭,弱化和减少庭前活动,法官庭前不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只是做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通知和法院的调查取证工作,之后发送开庭传票,择日开庭审理。一 :庭前交换证据是指人民法院在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情复杂、材料较多的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在开庭审理前由法院主持各方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通过交换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79.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新的司法理念对审前程序进行了审理结构上的调整或改革。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程序。当前我们构建中国审前 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或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第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5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反之则不然。 第三,民事诉讼模式反映于主要的民事诉讼程序和主要的民事诉讼原则、制度之中;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主要民事诉讼程序有一审普通程序、二审 ,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弄清案件事实,明确当事人之间引起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其次,二者相互对立,对法院审判权或当事人诉权的单方面强调意味着对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