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在多大限度上可以允许当事人进行合意,以及对该合意应如何对待,这类问题的探讨依然持续着。[28]一般来说,任意管辖可通过合意加以变更(日本民诉法第11条 规定出发进行评价。 民事诉讼的理想是适正且迅速地解决纷争解决。所谓适正,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含义,一是审判的内容要符合正义和审判的程序是公平的。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549.html -
了解详情
制约的关系。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民诉法的处分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应当正本清源,强化当事人的处分权。(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终结应以原告起诉为原则。坚持不告不理、没有原告就没有诉讼的法理,取消法院以职权启动审判监督的再审程序;(2)当事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思终结诉讼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498.html -
了解详情
,即利益的提出、寻求、确认和实现,实现实体利益的保障和程序利益的保障;四是认为民事诉讼的目的应采用多元论。[9]对于第四种观点即多元说是对前三种观点的 疑难复杂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这就使得绝对数量增长缓慢的审判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作业不是加强道德论辩,而是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应该增进的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58.html -
了解详情
范本来分析就足够了。清代民事诉讼程序是一个合适的范本:一方面,这是中国古代诉讼程序最完善最成熟的一个朝代;另一方面,关于清代民事审判的法史学研究成果也是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代表性的著作有郑秦:《清代地方司法制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梁治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270.html -
了解详情
,其是与弹劾式诉讼程序相适应的。这种证据制度发端于亚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在欧洲甚至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其基本的形态是让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履行一套既成的 多少时间和人力、物力,法官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调查取证。从而导致审判效率的低下,浪费了有限的审判资源。所以说,“客观真实说”虽貌似符合唯物辩证法,但事实上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24.html -
了解详情
的历史考察 西方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建立和演变的。在资本主义法制史上,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最早建立于刚刚经历 。1979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程序的规定(施行)》中对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制度再次予以肯定和确认。但是1979年7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72.html -
了解详情
的矛盾冲突和制度缺陷日益显现,应建立有限三审制取代两审终审制,取消法院提起再审的作法,缩小和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院抗诉范围,检察抗诉应限制在法官徇私枉法而 的要求,应加以改造。 一、我国民事诉讼救济程序的缺陷 何谓民事审判救济程序?即是在民事审判中,有权提起程序启动的主体认为裁判错误而向法院提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7.html -
了解详情
庭前程序仅作七条的规定,而《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却细化到八十三条规定,说明了庭前准备工作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民商审判方式 庭审顺利进行。 ㈤进一步完善证据收集、保全制度。要进一步淡化人民法院收集证据职能,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更加严密限制法院取证范围,强调法官不得随意收集证据,应严格按照设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本规则是各国普遍认同的。所以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不宜强化,只限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行使监督权。重点对审判过程、程序公正的 ,而由当事人申请再审,有利于法院保持中立地位,有助于法官冷静、自律,防止存在偏见的情况下裁判。(3)法院主动提起再审容易诱发腐败现象,给有的当事人带来“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21.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但这却是对证据开示制度简单、粗糙的模仿,在我国的民事审判改革中,应 ,如果不设立举证时限制度,“庭前准备程序功能将难以体现,而不再对开庭审理程序有多少实质性影响,并且会使民事诉讼的审理结构还原为‘准备 开庭审理 准备 开庭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