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认为,单位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设立的法律上的存在,其自身并不能实施刑法上以自然人为主体而设计的犯罪。理论上所谓的单位犯罪不过是基于视为单位头脑的单位 处绝对责任吗?因为,在从业人员具有违反行为的场合,单位具有怎样的过失?该过失和违反行为之间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这些情况,如果不能特定谁以什么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99.html -
了解详情
连续性,而正是由于行为人一系列连贯性的危害动作迅速结束了被害人的性命,根据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导致被害人死亡最直接的原因。最后,行为人对被害人造成的 「注释」 作者简介:陈威,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1][4]王作富。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87,50. [2]向朝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53.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行为,其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可。对照受贿罪,属于故意犯罪类型,只要混合主体的受贿行为符合以上条件就完全可以认定为共同受贿罪 犯罪构成、立法意图、司法实践等角度分别予以阐述: 1.家属明知是贿赂而共享的行为 实践当中有不少国家工作人员接受他人钱财,利用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利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575.html -
了解详情
见解认为,单位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设立的法律上的存在,其自身并不能实施刑法上以自然人为主体而设计的犯罪。理论上所谓的单位犯罪不过是基于视为单位头脑的单位 处绝对责任吗?因为,在从业人员具有违反行为的场合,单位具有怎样的过失?该过失和违反行为之间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这些情况,如果不能特定谁以什么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52.html -
了解详情
所指向的是同一犯罪客体。最后,共犯的整体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2]综上四点各共犯分别的具体行为,已经从数个行为转化为主客观相 刑法理论研究成果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对于“无身份之人与有身份之人共同犯罪”的问题,主要有“主犯说”、“实行行为说”、“分别定罪处刑说”和“身份犯说”等观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67.html -
了解详情
方能如愿,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而行贿人是受害者,我认为这二者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联系,即得不到利益和行贿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得不到应得的 ,一些部门和群众之所以对行贿犯罪认识不足,对行贿犯罪打击不利的现象泰然处之,与一些新闻媒体片面的报道有很大关系。人们经常这样一些报道:某某拒收数万元,这类报道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49.html -
了解详情
后为什么要承担刑事责任。当然,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是能够作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即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与承担 遵守与否。犯罪行为正是严重破坏这种“契约”的行为,犯罪人由此负担一定的“毁约”责任便是自然的事情。而这种责任在刑法上的表现便是刑事责任。 基于上述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9.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重要格言。然而,从刑法历史上考察,犯意(罪过)并不是从来就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的。①英国的古代普通法采取的是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为责任唯一根据的归责 :(1)对一些特殊犯罪实行严格责任,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英美法系国家所确立的严格责任制度主要适用于食品销售、房屋登记、财政金融和道路管理等有关公共利益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23.html -
了解详情
晓娟等[18]、王金霞[19]、谢辉[20]等人探讨了各类侵犯船员权益的法律问题;现有文献对海上走私[21]、海上偷渡[22]、海上妨害公务[23]等犯罪行为 秩序三种情形。至于何种程度为严重,需要按照具体情形而定。并且,违反船员职责的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四、船员职务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9095.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近一则 男子偷情跳窗死亡,拦阻者因非法拘禁罪获刑10年半,新闻很火本案中, 出自内心的自愿,而是为了逃离、摆脱杨统朋的控制,由此造成的死亡结果,与杨统朋的非法拘禁行为在客观上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法院在判决书中称,王某奎与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308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