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加害人,被害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是,对于实施侵害公民的人格权造成精神损害的犯罪行为的被告人,却不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这显然有悖情理。另一方面 并不能认为法律已默认了法人具有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法人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还是需要从具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参考文献:1.《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40.html -
了解详情
权威学者认为刑法上有些犯罪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民法上,损害结果的发生是认定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给他人的人身、财产、精神造成损害,则不 说,以受害者之损害可否公平地归咎于被告之行为,认定最近原因。有系统分析法则,将被告行为所形成的积极原因或者被告行为引起另一积极原因而导致损害,视作最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137.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体现。前者是第一层次的概念,后者是第二层次的概念。一般地,行为如果符合犯罪构成,那么这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达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这一 构成,还应根据一般的社会常识及公众心理,分析这样一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否达到或接近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抢劫罪的最低刑期是三年有期徒刑,如果类似本文列举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74.html -
了解详情
判例,被告在下列情况下,应承担证明责任:1?如果被告方在辩护时提出被告人患有精神病症或不适于受审;2?如果某制定法规定,在没有合法授权、正当理由、特殊 以下条件:第一,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第二,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三,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同时还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82.html -
了解详情
尽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的原则、范围及标准等,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法学家及法官认为,刑事处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是公法(刑法)对侵害 精神损害。瑞士新债法也有此规定,美国判例认为不妨认可对人身损害之精神赔偿请求。第三、从逻辑上分析:法律既然规定了侵犯名誉、荣誉等精神性人格权的一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06.html -
了解详情
,敏感的多动症状,ADHA或HID)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铅中毒及其他化学成份对脑部的伤害及与犯罪的关系,利用先进仪器如正电子(PET)扫描仪对脑部扫描以发现 科学根据的话,那么现在,各种先进仪器的使用完全弥补了这方面的缺点,并创造出新的学说。19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也被人质疑为缺乏科学证据,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82.html -
了解详情
同时考虑罪刑相当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需要,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同时作为设置法定刑罚幅度的依据和标准,才能设置出符合罪责刑 」[1]刘远。试论法定刑[D].中国政法大学。[2]陈正云。刑法的精神[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50-51,49.[3]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78.html -
了解详情
抢劫行为?它们本身是无法予以回答的,必须综合行为的其它要素分析才能认定。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犯罪所用之物不是客观行为的内部构成要素,对于行为人的 侵害的人,也不管他们是受到物质损害还是精神损害,都可能影响犯罪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并且都应当得到法律救助,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39.html -
了解详情
在我看来,前述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均有失偏颇,只有第二种见解最符合我国现行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分析如下:按照我国刑法第385条的规定 版。[3]例如,人们习惯上把认知对象称之为“客体”,而中国刑法学上却把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称之为“客体”。[4]参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咋办》,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一个加重处罚的情节。由此,第2款规定的情况不属于牵连犯,因为,刑法理论中所说的牵连犯,是数个独立不同的犯罪行为的牵连,或者是手段与目的行为的牵连, 另一种观点认为从该款立法在于处罚从非法购买转化为虚开或者出售增殖税专用发票和出售伪造的增殖税专用发票行为的精神上看,将其视为转化犯,更符合法律的本意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