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化程序公开;二是强调诉讼中的知此知彼,防止举证中的突然袭击,维持程序的真实发现功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控方向辩方开示证据的责任在英国、美国等英美 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108。 [83]参见霍海红:民事诉讼契约的意义追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09.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才能得了同明确结论。因此,证明对象又叫待证事实,即等待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主要有以下几项: 1、证明当事人主张的实体意义 诉讼请求和案件事实,当然也就免除了他的举证责任。 2、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一定范围的群众都知道的事实,叫众知周知的事实。这个事实,既然为众所周知,当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421.html -
了解详情
简单沿用;这种规则将诉讼中的举证义务从受害人移转于行为人,着眼于行为人提出有无过错事实的证明责任。因此,这种民事责任较一般过错责任严格。在判明事故 围墙,烟囱、水塔,电视塔、电线杆、涵洞,天花板、楼梯等,第二,建筑物等设施的设置或保管不善造成损害发生。正是由于这种设置或保管不善, 使建筑物等设施失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82.html -
了解详情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2]陈荣宗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二)》, 三民书局1984年版 第136页。 [3] A.A.多勃 《法学丛刊》第133期,第117页以下。 [23] 汤维建:《也论民事诉讼中的变更诉讼请求》,载《法律科学》1991年第2期。 [24] 范光群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86.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与当事人协同发现案件客观真实的方式。在刑事诉讼中,以职权主义为主的国家较为强调法官发现真实的作用,往往认为在庭审阶段,控辩双方举证完毕甚至有的在案件系属 结果。这几项要求可作为判断是否是突袭性裁判的依据。 有关突袭性裁判的讨论通常限于民事诉讼中,之所以在刑事诉讼中未受到重视,原因有二:一是职权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43.html -
了解详情
审查,以了解案情,并调查、 收集必要的证据。因此,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工作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这样的准 备工作不能使法官完全处于居中 阶段进行审判行为,导致审前准备行为和审判行为混淆,最终导致先 审后开庭、先定后开庭的结果使庭审中的举证、质证、辩论等一系列对抗活动形式化,使严肃的庭 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7.html -
了解详情
或“犯人”;而控、辩双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任务也就是查明其是否犯罪以及罪轻罪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终结之前,在中立的法官依据双方的举证证明其有罪并以生效判决 小等)而以罪疑从无而获判无罪,但受害人亲属仍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救济。笔者认为类似的举证时限制度设计十分必要,如没有该制度,无限次地休庭取证事实上只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284.html -
了解详情
,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实际上就是民事责任承担中的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规定。这也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赔偿损失是民事意义上的损失。最后,从刑事附带民事 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参见方益权:《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原则的合理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第277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4.html -
了解详情
的,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二) 法律适用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因一方有过错导致离婚的,无 是采用秘密手段,无过错方既不知晓也很难发现,无法取得证据。即使在离婚诉讼中其通过跟踪、拍照、捉奸等方法掌握一些证据和线索,但往往因其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55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本身就决定了法院释明权在民事诉讼中的修正地位。在大陆法系中,几乎所有关于民事诉讼基本问题的专著都必然触及这一问题。释明权是大陆 的认识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转变。再加上1950年关于民事诉讼继续审理规则第2条规定,当事人有提出主张、举证的责任,按照这一条的规定,也可以理解为释明是法院的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