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刑的标准应以是否达到维护实际利益的目的来决定,不是依犯罪的客观现实或罪责的大小来决定。所以称为相对主义,又称目的主义或功利主义。③ 此派又有三个分支: 刑罚的残酷性,不仅与现代刑罚日趋文明与缓和的时代精神不合,且会导致破坏罪刑相适应原则⑤,因此不可取。 (2)心理强制主义。此说代表人物为德国人费尔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230.html -
了解详情
减少死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立法者的重视(详见赵秉志、肖中华:《论死刑的立法控制》,《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而唯一可 另一方面也应考察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我国新刑法典第5条明文规定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因而对于任何犯罪判处刑罚、判处任何刑罚,离开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93.html -
了解详情
本罪会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宽纵犯罪或者冤枉无辜,[4]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司法实践的尴尬处境 实践中,司法机关虽然严格依法定罪量刑,但不 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草案的说明[R].北京.1997. [2]肖常伦.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C].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56.html -
了解详情
同时,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客观要件特别是主观罪过与刑事处罚之间关系的论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情况复杂,并不是所有与共同犯罪相伴 的基础上,该领域的刑事立法应有所突破,以便更好地贯彻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做到罚当其罪,不枉不纵,保证司法公正。 注释: ①参见陈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47.html -
了解详情
或承担责任,以避免由于适用缓刑而没有给犯罪人以任何实质性制裁,缓和缓刑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冲突,减弱缓刑的不公正性。关于缓刑适用增加义务和负担的具体内容,可参照 无论是被撤销还是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只要其在规定期限内再犯应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对适用缓刑按照刑罚执行完毕来处理,即只要符合条件,以累犯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533.html -
了解详情
即古典学派)应运而生;它以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为理论根据,倡导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刑法人道原则,以行为为中心确立其理论框架, 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8][日]大塚仁.刑法概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05.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罪刑均衡原则)的规定要求无论在刑事立法,还是刑事司法过程中, 《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2期,第10页。 [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2页。 [8] 关注家庭暴力系列-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52.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观恶性存在重大差异,有违刑法第5条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主客观相统一的刑罚裁量原则,难说妥当。有学者甚至认为,《刑法修正案(七 自由裁量权[J].中外法学,2009,(1):67. [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5] [德]拉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56.html -
了解详情
摘要: 刑事司法对于规制醉驾行为之罪名争多论少,洞见其症结乃是处罚醉酒犯罪的刑事立法过于粗疏所致。醉驾肇事行为的定性,依托原因自由行为之法理,结合 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状态下的实现行为应罚性,可能有动摇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根基之虞,毕竟处于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醉酒人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7.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的指导与约束。但是,罪刑法定、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原则自身的界定其实也是一个解释学命题,在立法者手中,预防与控制的需要可以轻易获取民众的 语境下,关键是对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进行实用主义思考。自由意志并不仅仅是认识__论和自然科学上的概念,它也是基于权利政治的要求,不仅在个案正义上,对社会生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3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