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故意杀人定罪;另外,本案是被害人引起的。其辩护人提出,本案应以故意伤害(致死)定性及在起因上被害人有过错等辩护意见。但在判决书中认定董伟因琐事 转移,并且要与此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在刑事审判,尤其是涉及杀人的案件中,司法机关受到来自被害人亲属的巨大压力。即使是被害人有过错,甚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12.html -
了解详情
人死亡的情况包括在绑架过程中,因使用暴力过重造成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死,或者引起被绑架人自杀等。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况包括先杀死人质,然后隐瞒 的事实均作了供述且与其他证据相吻合。由于本案未找到被绑架人的尸体,案件进入起诉阶段后,其中一被告人翻供,否认杀人事实。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即存在两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80.html -
了解详情
,也不一定阻却故意,只要是抽象地相符合,就成立故意。[13]由于实际案件错综复杂,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现的事实之间往往会有某些不一致,如果按照严格的 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20 -221页;马克昌:《比较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661.html -
了解详情
侦查人员需要在排除被害人自杀之后,确定危害行为是和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故意伤害(致死)罪、交通肇事罪的哪一个构成要件相当。如果侦查后得出结论,被害人 犯罪构成诸要件还可以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结论。{18} 此外,通说在处理牺牲他人的生命保全自己的案件中[8],容易得出行为人完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4.html -
了解详情
的故意犯罪的范围内。具体地说,中国现行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应该缩减到只限于有致死的结果的暴力犯罪、具有直接导致国家分裂或颠覆的现实危险的危害国家安全罪 特别严重之外,以减少适用死刑的必要性;五是,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应全部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原有关继续授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99.html -
了解详情
罪的主体则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犯罪对象不同。绑架罪是在将被绑架人劫持,限制其人身自由,以杀害、伤害被绑架人为由威胁其家属、 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 ③1998年5月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73.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但不可能对这类危害结果都认识到。例如,在故意伤害(致死)犯罪中,行为人对伤害的结果能认识到,对受害人死亡的结果则不一定能认识到。 有必要对行为人主观上对这种联系的认识情况加以探讨。 [19] 参见冯军著:《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158页。 [20] 参见姜伟著:《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6.html -
了解详情
而向政府提出释放罪犯等不法要求,其提出不法要求的对象就是国家。二、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可否成立绑架罪绑架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 因被绑架人的监护人、保护人或其他在场人反抗等原因,行为人为排除阻碍而故意伤害上述人员致死或故意杀害上述人员的,应当按牵连犯或想象竞合犯对行为人以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82.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但不可能对这类危害结果都认识到。例如,在故意伤害(致死)犯罪中,行为人对伤害的结果能认识到,对受害人死亡的结果则不一定能认识到。 :《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关系探析》,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组织编写:《刑事法专论》上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678—694页。[28]参见李心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1.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犯罪的范围内。具体地说,中国现行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应该缩减到只限于有致死的结果的暴力犯罪、具有直接导致国家分裂或颠覆的现实危险的危害国家安全罪 特别严重”之外,以减少适用死刑的必要性;五是,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应全部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原有关继续授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