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刑法典的规定来看,虽然在缓刑、减刑、假释制度中规定对有悔罪或悔改表现的犯宽处罚并确立了自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坦白是刑法典并未明确规定坦白从宽制度, 刑罚的目的。(5)抑制刑讯逼供,解决当前存在的司法伦理问题的需要。在法当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既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19.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不立案决定,成为隐案。还有一些地方,因劳改劳教场所的改造、挽救工作不尽如人意,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外执行控制不严,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偏高;或 的立案标准和法律适用问题,依法逐一作出司法解释等细则规定,以增强我国刑事罪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化解或减少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立案、侦察、起诉、审判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3.html -
了解详情
的体现。1997年刑法修改时删除了原第1条关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的规定。理由是惩办与宽大基本刑事政策的内容已相当完整地体现在其他犯罪的各项具体 对犯罪人的宽囿。从中国刑事司法的实际情况来说,应重视运用管制刑、财产刑、缓刑、减刑、假释等制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量刑轻缓化,即指对于犯罪行为轻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89.html -
了解详情
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第51条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 处罚的程度,才能适用刑法。但是解决两法竞合问题最根本的对策和最可行的办法是最高司法机关出台司法解释,根据不同的罪量要素,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938.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人予以惩罚,以维护社会正义。 康德否定神权法观念,他从个人自由出发解释国家与法的起源,在否定神意报应主义的基础上,康德创立了道义报应主义的刑罚哲学, 这为免除处罚找到了根据。从刑罚制度来讲,缓刑、减刑、假释制度都是目的刑论的产物,而对这些制度适用条件的限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应刑观念。可见,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71.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人予以惩罚,以维护社会正义。 康德否定神权法观念,他从个人自由出发解释国家与法的起源,在否定神意报应主义的基础上,康德创立了道义报应主义的刑罚哲学, 这为免除处罚找到了根据。从刑罚制度来讲,缓刑、减刑、假释制度都是目的刑论的产物,而对这些制度适用条件的限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应刑观念。可见,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50.html -
了解详情
不追究刑事责任等非刑事化处理。但是在具体适用上,应在立法、司法解释和职权范围内的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示界定。 (三)尽量适用非监禁刑,提高缓刑适用率 。 建立未成年犯社区追踪档案,负责监督考察少年犯缓刑考验期和管制期内的改造情况,提交调查报告,提出减刑建议或恢复执行实刑建议等。 (四)落实非监禁刑执行期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09.html -
了解详情
1、完善罚金标准,强化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立法或者司法解释、规定来明确罚金数额的多少和适用的范围,作出相应的制约措施。由法院内部、人大和检察机关对 有效的运行机制,防止罚金执行案件的无人过问,最终导致的终止执行后果。如果罪犯隐藏了自己的财产,可以把是否缴纳罚金作为减刑或者假释的条件相结合,鼓励罪犯积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859.html -
了解详情
对象也有所不同。 但是三十四个渎职罪的证明对象仍存在一定得共性。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及渎职罪的构成,将渎职罪犯罪构成的证明对象确定如下:证明对象可分为定罪 分为两大类:1、具有某种状态、身份的人。如无罪的人、有罪的人,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269.html -
了解详情
第2款规定:“死刑不适用于妇女以及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人和法院下判决时已满65周岁的男性。”2、放宽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的条件。例如:1940年《巴西刑法典》第30条规定:“对 刺》规定:“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礼记。曲礼》上对这两赦解释说:“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老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