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当我国刑法借助于主观罪过把一切危害社会的(指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行为都规定为犯罪,那么具有危险性的行为当然也已在犯罪之列。这样,在危害行为之外再提出危险 第5期,第152页;周建中、胡佳、曹俊华:危险犯的具体实践认定,载《法学》2009年第5期,第160页;等等。 [66]刑法第124条规定,破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16.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一个在实践中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生成中的程序规则经受实践的检验,其中真正适合社会需要和体现民事诉讼规律的规则积淀起来,逐步发育成一个自创生的民事诉讼 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09.html -
了解详情
兴良教授之刑法哲学概属法哲学范畴。因此,在谈论法学或部门法学之哲理化(不是谈论法哲学)问题时,还需保持一定的审慎。换言之,并非只有自然法的哲学思辨 就具有复杂性,但是在实践中也可能相对简单总之,它是一种务实的、人道的、功利的和侧重程序的哲学旨在温和地实现反映国家集体组织和国际市民社会广泛认同的特定价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63.html -
了解详情
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要素从诉讼法学中排除出去。[42](P98-99) 林毓生先生所谓形式主义的谬误,突出体现在我国诉讼法律移植的司法实践方面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顾培东.论诉权[A].民事程序法论文选萃[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642.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导致了在理论研究中对自然资源物权接受程度的差异。尽管民法在整个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不容质疑,而且这种目前占据主流的研究模式在一定 句话来说,长期以来围绕自然资源展开的制度设计是以实现物之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对于一般作为社会财产的物来说,如此制度设计的初衷理所应当,但对于自然资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86.html -
了解详情
最后20年,经济法学的兴起和繁荣,无论就其发展之规模和速度,还是就其影响之范围和程度而言,都无愧为我国法学诸学科中的首位。于是,经济法学的回顾和展望 进口权;另一种是对现实各种动向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人,他们能够直接从生存经验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能量,对现实作出创造性学术回应。上述两种人似乎代表了学术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57.html -
了解详情
讨论,就具体的价值判断问题寻求相互理解,进而达成价值共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析法律论证理论得失的基础上,以我国民法学者最低限度的价值共识为前提 过程,就是一个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民法学者在学术实践中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大多与此有关。 在价值取向单一的社会,面对价值判断问题,讨论者心有灵犀,极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53.html -
了解详情
的笼罩和驱动下,作为中国法学研究的主流理论,权利本位说实际促成了法律实践中的刚性维权机制。然而,刚性维权机制无法有效面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本世纪以来, ]相关论述可参见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立》,载《民事程序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11]有学者明确指出,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706.html -
了解详情
低劣天性而获得金子般运作的政治炼金术。{5}(p.44)不仅如此,大量的社会实践还充分表明,在人类寻求满足的欲望的总结果中,那些推动他们私人活动和 法律保护》,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此外,有关资料表明,在中国,不论是重大刑事案件的发案率还是监狱在押人数,均呈居高不下之势。根据2001年1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06.html -
了解详情
学要实现与刑事立法的紧密结合,社会客观情势的变化呼唤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等方面都要求刑事法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品味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刑法理论工作者也渴望在 因各种方法的适用缺乏必要的理论合力与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而导致刑事科学的深入研究缺乏前进动力。 法学之研究,探其根本,必然发生方法论问题;亦可谓法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