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在搞秘密处决,纷纷以企业当初除名决定未送达且不知情为由,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并要求撤销企业的除名决定。在这些众多的不服除名的仲裁 、五年前将本人除名但没有送达除名决定书。故劳动者诉请判令撤销企业除名决定。仲裁委以超过时效不予受理(仲裁委若认为超过时效,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做出实体裁决驳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32.html -
了解详情
向仲裁委员会提出。 在《劳动法》颁布前,即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第二十三条规定: 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条例》同时也废止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也就是说,从1993年8月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782.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本条规定在明确保证金(包括 公开,其往往格外重视。对于此类典型案件可邀请媒体到庭采访,充分阐明收取劳动保证金的违法性,利用舆论引导当事人。同时,用人单位收取保证金的不当行为经媒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846.html -
了解详情
,任意性很强。六是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劳动关系纠纷发生后,应先到劳动机关的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在法定期间内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 实践中,法院一般遵循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原则,不直接进行工伤认定,而是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作为法院审理工伤案件的前提。因此,对于没有进行工伤认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690.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和《关于审理劳动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302.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和《关于审理劳动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283.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和《关于审理劳动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931.html -
了解详情
复杂而增加劳动者的讼累。 三是合理分配了加班事实的举证责任。 自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以来,劳动者起诉向用人单位追索加班费的案件大幅上升。司法 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或仲裁裁决,当事人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当事人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901.html -
了解详情
支付问题。 企业未依法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安装辅助器具的,工伤职工请求一次性支付辅助器具更换费,应予支持 执行。对于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了非法用工处理意见的,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在审理时应作为界定非法用工的依据。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927.html -
了解详情
不算数。在调解第一线工作的调解员们对此深有感触,指责此种制度削弱了调解人员的劳动成效,挫伤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动摇了当事人对调解组织的信任,致使纠纷 多时间内,法院仅受理92139件,平均每年仅约4万件。究其原因,劳动仲裁委员会起到相当大的屏障作用。我国完全可以参照这一做法,在消费者权益纠纷、城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6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