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偏离了价值判断的正轨。我国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理论整体上仍滞留在事实性因果关系之中而未把持住刑法因果关系的规范性。那么,既然认识到 归责[J].法学研究,2010,(4):125-126. [2]如果对这一说法有疑问,这个疑问的症结便在于形式与实质无法完全区分开来。 [3]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575.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前提,只要帮助行为与正犯行为之间具有促进关系就可以了。(69) 但是,上述两点理由不能成立。(1)从文理上说,日本刑法规定 堂1998年补订版,第421页以下。 (62)参见[日]山口厚:《问题探究刑法总论》,有斐阁1998年版,第252页。 (63)Vgl.F.Schaffstei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8805.html -
了解详情
。曾有学者将因果关系分为四种:绝然的因果关系,必然的因果关系,或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⑵可见,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探讨中,我们总是回避不了条件这个概念及其所指向 上卧室房门但未上锁。梅某趁沈某进厨房倒咖啡时,摇晃着进入韩的卧室,欲将睡在床上的韩某拉起。二人推搡和扭打至室外,梅某摔下楼梯,因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650.html -
了解详情
扩大了刑法处罚范围,因而提出即使在肯定某些因果关系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否定刑法上的责任;在存在条件关系的前提下,只有制造并实现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 可能性,即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产生法益侵害风险;在此前提之下,行为人对于自己预见的事实及结果能够进行操控并进一步实现了这一风险,此时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799.html -
了解详情
了刑法处罚范围,因而提出即使在肯定某些因果关系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否定刑法上的责任;在存在条件关系的前提下,只有制造并实现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 见前注{11},页106。 {17}参见周光权:结果回避义务研究兼论过失犯的客观归责问题,《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 {18} Claus Roxin等,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503.html -
了解详情
特定态度是不是不注意的这种评价的关联上成为问题的。(36)这表明,根据新过失论,对违反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导致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体现了行为具有不法性 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刑法理论对类似上述案件往往没有结合交通过失犯的本质及其如何理解适用加以解释,而仅仅作为客观构成要件内容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而且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71.html -
了解详情
脱离无需这一要件。[16]如后所述,只要客观上切断了与其他共犯人行为及其结果之前的因果关系,就有成立共犯脱离的可能。如设例2和4中,行为人中止犯罪 不具有因果性,故可能成立共犯的脱离。 四是德国刑法第24条规定,成立中止犯不以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的不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为要件,只要行为人主动努力阻止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50.html -
了解详情
于客观的关系即为结果(法益侵害)与行为之关系者,须有因果关系及行为之为不法之事。[2] 在以上论述中,牧野英一明确地把行为作为犯罪成立的要件, 概念,而不是危害行为概念。[63] 从危害行为到实行行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表述问题,而是浸入了对刑法上的行为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实行行为这一概念在刑法教科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48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的答责,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对此一直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流观点认为因果过程不属于构成要件事实,不应当包含于故意的认识因素当中,因而因果关系错误对故意的成立 ,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刑法上的违法行为,而不是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二人以上即使故意内容不同也可能构成共同犯罪,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32.html -
了解详情
的状态,但基于合意地利用亦即相互地利用被害人的不能反抗的状态与引起被害人的不能反抗的状态,作刑法评价上的价值等置处理又有何不可呢?可见,对于承继共犯 否定说在否定承继共同正犯和肯定承继帮助犯问题上有着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嫌。同时,共犯的因果关系有着横向与纵向交织的关系构造。那么,部分否定说在否定承继共同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20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