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障”《法学前沿》第三辑第32页。 [5] 参见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6期。 [6] 参见景汉朝 与实践”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8] 参见黄双全:“论公开审判制度的完善”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一期。 [9] 参见罗书平:“法院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43.html -
了解详情
标准情况下,开庭率高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应成为衡量公开审判制度的标准,片面追求开庭率100%的做法有悖于诉讼效率和效益原则。首先,庭审程序 的不可逆转性,而法律事实又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调解必须以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为前提也是一种误区。调解意味着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基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70.html -
了解详情
.82%。这种现象已经遭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诉讼将成为民事诉讼的主体内容。而商事诉讼制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护受害者的 特征是:(1)法官直接并且包揽证据调查,当事人基本上不负举证责任;(2)公开审判和开庭审理多为走过场,基本上是先定后审;(3)庭审采取“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8.html -
了解详情
试行规则》。该规则中有关“公开听取当事人陈述”的规定,在我国首次建立了民事检察听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民事申诉案件的公开审查工作,确保人民检察院公正 原则之一④。只要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民事诉讼的全过程都有权自由支配、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如某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时,它可以起诉,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50.html -
了解详情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准确地说,我国立法确定的审级制度是“以两审终审制为原则,以审判监督程序为补充”(以下指称我国“两审终审制”时均与此同义) ,另一方面将检察监督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写入法典,并以专章规定使过去仅为一个符号的检察监督权而变得丰满起来。至此,检察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利益代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3.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权利更应得到尊重。但由于我国民事再审程序超职权主义模式的影响,法院和检察院在审判监督方面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而当事人的诉权和处分权反而被压缩, 诉讼的角色。在西方,“作为最高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代表者”的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参与不乏其例。如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422条规定:“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0.html -
了解详情
必纠”的补救思想以及对实现民事诉讼公正的固有陈旧、僵化观念,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立法不尽完善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审判监督制度与司法公正相冲突,与 也使再审程序提起增加随意性。(3)没有一整套完善和公开的再审事由审查程序,不能够在申诉审查中体现程序公开、充分陈述、程序法定等正义要求,这不符合程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7.html -
了解详情
》中,再一次强调“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不断提高审判活动的透明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严格执行程序法,通过程序公正,保证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依法参与 双方当事人,虽然法律上规定,在民事诉讼上是“平等的当事人的地位”。但是我们五当事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对方当事人是:驻法使馆领事司、文化部艺术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38.html -
了解详情
。 肖建国著:《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页。 方加初、方龙华著:《论我国司法审判运行体系的改革》,发表于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02页。 沈德咏、张根大著:《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00页。 伊·A.马丁编著:《牛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08.html -
了解详情
到了审判方式改革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法院体制改革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诉权论、程序价值论、诉讼模式论等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为传播,人们对改革注入了 诉讼公正。从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看,基本上确立了不同于行政机关的法院体制,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确立了司法独立的诉讼审判制度。例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69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