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发生一事不再理的程序作用。因此,所谓既判力,就是指根据确定判决对该诉讼标的的实体确定力, 参见张家慧:《诉权意义的回复诉讼法与实体法关系的理论基点》,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63页。 [41] 关于这两个特点,下文将具体予以说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086.html -
了解详情
又可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上述三原则,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当事人双方出自自愿,并由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 。这是调解达成协议在实体上的后果。同样,调解成立后,民事诉讼法法律关系消灭,诉讼程序宣告结束,人民法院不再对案件继续审理和判决。 (二)当事人不得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35.html -
了解详情
、正义的司法原则相背离,与公正这一民事诉讼的最高理念相违反。因此,为了使法院裁判尽可能地接近和达到这种法律的终极要求,也为了使人们能够心悦诚服于这种法律 都可以通过再审程序进行纠正。但是,由于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各自不同的特点及不同程序的运用,在与再审程序的衔接上也应有所区别。 1、有条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48.html -
了解详情
行使。[16]张俊浩先生进一步认为请求权是连接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纽带。[17]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请求权的意义并不是要在实体法上创建一个与诉权具有同等内容的 之中。因此,有必要在此之前先进行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确定存在不存在法律关系,存在什么样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各个构成要素是什么。[26]若能清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864.html -
了解详情
局限于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2,现在看来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这种描述过于简单。其实,法律关系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具有有机性、规范性、时间性等特点。 一、民事 权利。所以,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将这种负担纳入到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中来。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机性、规范性和时间性 1.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机性 通过以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006.html -
了解详情
,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如果原告没有提出被告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事实或加害有过错时,有关这些方面的事实由哪一方当事人提出证据来证明呢? 论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或者跨越法律漏洞从而改变某个规则。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非常复杂,审判实践中存在不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依照举证责任分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000.html -
了解详情
申诉时间、审级及申诉和再审理由等诸多方面毫无限制,导致诉讼秩序混乱。使二审终审制形同虚设。终审不终,使终审裁判所涉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严重影响终审 当事人的利益,被另一方当事人无休止的折腾,一次又一次进行着毫无意义的纠错。 参考文献: 1、《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出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92.html -
了解详情
提高诉讼效率,应规定调解期限,调解期限以10日为宜。 (三)规范法院的调解方式。我国民事诉讼及相关解释并未规定法院调节应采用的方式,实践中最为流行的 自愿合法原则背道而驰。因此我认为,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对调解的方式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原则性的规范,明确规定调解应当公开进行,禁止背对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713.html -
了解详情
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为刑事司法注入新的资源和能量。其中,通过控辩合作与协商的途径对刑事诉讼法律关系进行契约化处理的控辩协商制度,就是得到各国普遍认可 。国内很多学者就是从过程或者动态意义上认识证明的,认为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证明过程。有观点认为,诉讼中的证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490.html -
了解详情
人,实际上已经转换了身份,变成了诉讼当事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民事诉讼中,任何当事人,只要他不提出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就可以推定他放弃 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7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