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框架,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民事诉讼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的制度同质性与多样性问题。同时,还分析了与程序的制度变迁紧密相关的若干组织要素。并根据部分 一名书记员作为具体案件的承办人,负责从收案到结案再到执行的案件处理全过程;程序的运作主要在法庭之外进行,承办人一般会主动去接触当事人,深入纠纷现场调查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15.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的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反垄断法的颁布,从立法层面赋予相关主体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权利,相关主体可针对违法经营者的垄断行为提起民事 必要借鉴最高院这一司法解释的成功经验,明确设定反垄断民事诉讼的行政前置程序。 二、反垄断民事诉讼的集中管辖问题 《征求意见稿》第一条即明确了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55.html -
了解详情
辩论权利的规定为申请再审的第10项法定事由。该项法定事由牵涉到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程序基本权利,即听审请求权。辩论权保障是保障当事人听审请求权的 妨碍、变更和消灭的法律效果有直接作用的事实,它主要包括产生权利的法律要件相关的事实、妨碍法律效果产生的法律要件事实以及变更或消灭既有权利的法律要件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28.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审判在正当性原理、制度构造、程序设计方面的明显差异性将民事诉讼调解权力和民事审判权区别开来进而不把民事诉讼调解权力当作民事审判权和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就可绕开 说是面对理论解释挑战时的畏难而退和对既有相关经典理论的冷淡处理。笔者认为,民事审判权和民事诉讼调解权力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司法权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1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程序应该是以实体法上的法律关系获得圆满解决为最大目标,不能因为民事诉讼各种程序技术上的问题,使得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造成矛盾。[1]为了解决我国现行共同 一人提出有关绝对效力事项的抗辩,因为非必须合一确定,不能对其他为共同诉讼人的债务人一致生效,如果其他债务人未作同一抗辩或援引同一抗辩,而法院终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227.html -
了解详情
。 4、细化邮寄送达 一是对邮政机构工作人员关于法院专递送达方面的指导,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掌握法院专递送达的法律要求,提高工作责任心,保证送达的 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三)结语 送达在民事诉讼程序里似乎只是个小程序,但是却是贯穿诉讼始终的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且,一定程度上却是影响当事人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294.html -
了解详情
与民事诉讼分开审理,对后者适用民诉法的相关规定,也不失为一良策。 (三)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受害人(及其家属)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时,应予支持。 被侵害时得到救济的权利,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法律中又从实体和程序上予以剥夺。这种现象同刑事附民事诉讼制度的制定目的及我国的整体立法是矛盾的,也难以体现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544.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程序的参与,从而增加了审判活动的透明度。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双方地位平等,增加了对取得裁判结果过程的信任度,也促进了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和对 作证意识 1、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立法。立法应明确规定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界定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具体情形。如双方对证人证言没有异议,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058.html -
了解详情
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执行部分的相关篇章与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作了很大的修改,为执行工作提供了更为 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实质在于实现法律文书的确认的权利,其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效率。它是民事诉讼程序的继续和完成篇。但并不是讲强制执行只限于法院的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07.html -
了解详情
二审、再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新的证据的含义。《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 四十三条就可视为新的证据的情况作出解释。相关条款设定 机制,扩大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法院按照法定条件,对当事人实现调查收集证据 提供程序上的支持。同时完善证人作证制度,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