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认性质界说一般认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从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被告对 条第l项的规定可以视为明示自认。《规定》第22条: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证明力。这可以认为是默示自认。司法解释虽然规定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4.html -
了解详情
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其程序价值日益凸现。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 的问题是,通过庭前准备,保证将来庭审中一方当事人能够就对方当事人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辩论,以防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确保庭审效率。在庭前准备结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4.html -
了解详情
该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材料,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可以查阅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调查情况。”鉴于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和律师是主要的证据收集主体,健全二者证据材料收集程序规定颇有必要。综观世界各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33.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的必要性(一)设立审前证据准备程序是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需要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对审理前的准备并未上升到“程序”的高度,仅是一些具体准备工作的 予受理立案。这种作法有利于原告行使诉权,避免因举证困难被法院拒之门外,造成“告状难”的现象。2、应当规定举证时限制度(《改革纲要》第16条已经提及),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7.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证据材料证明证明能力一民事诉讼中证据材料(以下简称证据材料)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以下简称证据)证据材料与证据尽管经常易于混淆且常被不加区分地使用 就不具有可采性。2.关联性规则。该规则是要求事实和材料之所以能被采纳为证据,其前提必须是它们在案件事实之间具有关联性。3.合法性规则。该规则要求所有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71.html -
了解详情
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高法院2002年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 标准本身比较含糊、抽象,需要借助个案具体情节将之具体化,这便需要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和司法创造性。同时,制定法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滞后性,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0.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但又不完全是正当当事人,这样就把民事诉讼中形式上的当事人与正当当事人相混淆了。由于当事人是民事诉讼中的主体,不能正确地判断是否为正当当事人必然对 提出来,如果对方有证据,而无正当理由拒绝提出时,应当如何加以处理,这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七、民事再审程序民事再审程序尽管只是民事诉讼中一个特殊的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3.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由原来审前只确定争点发展到当事人庭外有权收集证据的发现程序。尽管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发现程序有负面效应,但它对发现案件真实,双方对案件取得 受理,而且有“立案”权,这就超出了法院审查指挥是为了便于当事人行使起诉处分权的立法本意,变成了法院依职权决定当事人能否起诉;②法院依职权审查起诉状后向被告送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2.html -
了解详情
仅适用于刑事诉讼,虽然《民诉法》第102条规定,民事诉讼中的伪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民诉法》于1991年4月9日施行,而新法《 不能;司法实践方面,法院承办人在民事诉讼中对发现的伪证重视不够,又因没有一定的规则,一些案件中难以认定责任人,打击力度不大,除对该证据不采信外,往往不予制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90.html -
了解详情
用户事实上并未直接进入到澳大利亚法院数据库,只是进到法院定期精选并复制到代理服务器的数据。比利时、美国等国家法院案件管理网络一般为局域网,不连接因特网,外部人员 信息技术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在多方面触动了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规定,比如开庭审理的直接原则、言词原则、公开原则;书面诉讼文书的规定;证据形式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