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犯同样的刑事责任是一回事,而这类共犯行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前提性地认为正犯是实行犯,然后基于合理处罚的需要将一些 因为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就需要和正犯同等处罚呢?这本身就是有待证明的命题。无论是否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在绝大部分共同犯罪中,正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在和法益侵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2.html -
了解详情
和正犯同样的刑事责任是一回事,而这类共犯行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前提性地认为正犯是实行犯,然后基于合理处罚的需要将一些 因为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就需要和正犯同等处罚呢?这本身就是有待证明的命题。无论是否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在绝大部分共同犯罪中,正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在和法益侵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1.html -
了解详情
民可措手足和庶民安。具言之,罪刑均衡使得刑法规范能够借助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预测来实现在人们观念中的根植并得以强化,从而在民可措手足和庶民安 在直陈着一种事实:有犯罪这个因,就必有刑罚这个果。罪刑关系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罪刑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犯罪和刑罚这对法律现象之间的当然连接。正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7644.html -
了解详情
犯论要求共犯与构成要件结果之间必须要有因果关系之存在,而采取以结果为中心之刑法观。(25)因果共犯论认为,因果关系在共犯人之间得到扩张,即便是由其他 31)因此,应该首先从行为人客观的、物理的因果关系中寻找依据,而不能将这一原则的基础归为心理因果关系,避免在片面共同正犯的问题上不知不觉陷入犯罪共同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410.html -
了解详情
,侵害结果并非一切犯罪必备要素,但至少要有危险结果。( 参见张明楷: 《刑法学》( 第 4 版) ,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67 页 - 173 页) 。可见 于刑法上的行为犯,指的是行为与结果同时发生的犯罪。张明楷: 《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68 页。),故而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111.html -
了解详情
益阙如原理)。这也是客观归责理论或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当今刑法学上流行的根本原因。同时,犯罪的法益侵害性本身,也应尽可能地从被害的 , StGB Kommentar, 2006, 263, Rn, 40。转引自车浩:从华南虎照案看诈骗罪中的受害者责任,《法学》2008年第9期。 [5][日]团藤重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169.html -
了解详情
作了适当限制,应认为是可取的。 (四)数行为的异质性,即牵连犯的数行为必须触犯刑法上的不同的罪名,也就是说牵连犯的目的行为或者手段行为、原因行为或 是因为这种行为与本罪行为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由于行为人是根据客观现象因果关系规律性选择、确定并实施本罪行为与他罪行为,所以,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也必须且能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868.html -
了解详情
的关系。因此,在不同的构成要件上,都可成立共同犯罪。行为共同说认为,共同犯罪既然是共同表现恶性,行为与事实之间,如果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就已经具备基本构成要件 犯罪结果发生的条件而已。脱离间接正犯的行为来考察,被利用者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具有刑法上的意义。(4)主观说。又称犯意说,该观点认为,间接正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663.html -
了解详情
周文在注释[7]指出: 赞成结果无价值,就应该在因果关系上坚持彻底的条件说。但是,由于条件说所确定的因果关系范围过于广泛,况且,在出现介入因素的场合, 行为的违法性时,只是将违法性与可罚性联系起来,将国民当作被动的客体,而不考虑国民[尤其是被害人]在刑法上的权利主体地位。一个可能造成法益侵害结果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287.html -
了解详情
起到充分的限定作用,却仍然存在疑问。首先,刑法上的义务是否决定于其他法律义务。就法律规定的义务而言,由于法律包括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是否这些法律中规定 因素,一是事实性因素,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能现实性的具体支配;二是规范性的因素,即法令、法律行为、职业或业务上的职责等通常意义上的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0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