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本意分析,中国新刑法典对于有组织犯罪(即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惩治的: 1.强化对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惩治 有 的领导者,往往是该组织所实施危害行为的直接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此种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通常情况下组织者往往即是领导者,但也不尽然,非组织者被提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0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比较两种立法模式,原则上不处罚犯罪预备行为的理论主张与立法模式是可取的。大陆刑法中规定了故意犯罪的预备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但司法实践中追究一切故意 这样的犯罪,在认定其是否得逞时,应注意查明其犯罪行为是否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大陆刑法学者对犯罪未得逞有三种理解:一是指没有发生法律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67.html -
了解详情
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这是因为: 第一,国家能够成为国际不法行为的主体,作为严重不法行为的国际犯罪,国家当然亦可作为主体。 第二,对国家虽然不能适用死刑、徒刑等适用于 主观要件的故意,主要是指对公约中规定的危害行为的认识和对该行为实施终了的追求,而不包括对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禁止酷刑公约》第4条第1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98.html -
了解详情
18] 笔者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而言,认定其行为的法律性质既不能离开其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而孤立地进行分析,也不能 教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鲍遂献,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人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6]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79.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学,旨在探讨作为犯罪原因之一的环境的影响。刑事政策学它研究可用以限制危害行为在社会中的数量的手段,主要研究可用以预防危害行为的恰当的社会组织措施; 制定的刑事政策。 但是,是否国家制定的所有同犯罪作斗争的政策都是刑事政策?有学者从刑事政策的语言构成上分析认为,刑事政策中政策为中心词,刑事为限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500.html -
了解详情
手段要有一种工具价值。刑罚的设计是通过剥夺罪犯的某种权利以达到惩罚的目的;被剥夺的权利作为犯罪行为的代价,往往等于甚至高于犯罪行为本身的危害,利用人价值取舍的心理 ②参见:[美]欧内斯特?温?丹?哈格,《维护死刑-一个实践的与道德的分析》,邱兴隆/译③参见:《中国法制史》(修订本),蒲坚主编,光明日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01.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贷款得逞的关键人物、没有他出具的假证明,骗贷就不会成功;三是其和非法占有人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前面已分析)。故,应认定为共同犯罪人。 三、 和严重性。而行骗数额是指行为人准备诈骗的数额,自然包括没有骗得的数额,因为它不能反映危害行为的实际程度,则不能作为犯罪数额。至于实际损失数额,包括被告人行为造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602.html -
了解详情
每年递增35%,抢劫案每年递增近3倍。[7] [P37]从上述三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报应与预防是死刑得以存在的两个支撑点,民众为了满足报应观念而呼吁死刑;统治者为了 的客观实害一面,是社会对犯罪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一种物质的、客观的评价。恶极是指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特别大,通常表现为犯罪分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01.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的传统解读。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犯罪故意一般是指对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不是指对危害行为的态度。由此而论,不能认为行为人 自信的过失,在意志因素处于消极状态的情况下,应当借助于对认识程度的分析判断来加以区别。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危险判断)是一种具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302.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的传统解读。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犯罪故意一般是指对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不是指对危害行为的态度。由此而论,不能认为行为人 自信的过失,在意志因素处于消极状态的情况下,应当借助于对认识程度的分析判断来加以区别。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危险判断)是一种具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