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举证责任的功能。可见,第三稿持通说观点。事实上,自认既是一种诉讼制度,又是当事人陈述案情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其性质亦不相同,此即自认性质的 是证据规则。所谓证据规则在我国台湾地区又被称为证据法则。陈朴生先生在其《刑事证据法》中写道:何种资料,可为证据,如何收集及如何利用,此与认定事实是否真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66.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的概念无修改的必要,更何况这不是证据制度的主要问题,有些国家或者地区的刑事诉讼法典只规定证明对象和证据的表现形式,并不规定什么是证据,同样也没有影响 的意见来看,在侦查阶段证据不足的案件也不能久侦不结,否则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借鉴检察机关办理自行侦查案件的做法,公安机关对于证据不足的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94.html -
了解详情
,也可能与客观事实相反。 故笔者认为,对民事诉讼证据应当下这样一个定义:民事诉讼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诉讼当事人及人民法院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二)分类 取证也应由二名律师或一名律师和一名律师助理共同进行,以免在诉讼中特别是担任刑事辩护时处于不利地位,如有被指控涉嫌串供、提供伪证等危险。这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804.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法律事实,为懂事实体法所规定,能够引起诉讼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首先,是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如经济合同的 举证责任研究〉〉第283页 参考文献: ①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 ②《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引言 ③王宝发《人民法院民事查证的理论与实务》 ④李浩《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421.html -
了解详情
作的自认是出于错误而与客观事实不符;(2)自认是在被他人欺诈、胁迫下做出或因他人具有刑事上应受惩罚的行为而不得已作出的;(3)对方当事人同意撤销自认; 对自认的规定,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民事诉讼和意见的出台。在这一阶段,将自认界定于当事人陈述中当事人承认的范围内,自任特指正式的自认。从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01.html -
了解详情
资产阶级政权的确认,但沉默权的内容在当时仅包含被告人的陈述自由权,即积极陈述的自由和消极不陈述的自由。直到1966年著名的米兰达案件中,沉默权 技术性,就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规范来制约刑事诉讼中权力的膨胀,同时建构严密的权利保护机制使当事人权利得到保障。这些技术性的规定一方面可以通过权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78.html -
了解详情
弱势群体在程序的阻隔下,无法接近司法,为程序疏远和边缘化。当事人的陈述义务、真实义务、诉讼促进义务、诚实信用义务逐渐从观念演变为制度。绝对自由观念绝对 领域国家日益强化的干预;在欧美国家部分拉丁地区,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拒绝提供证据,以所谓个人自由否定当事人合作之义务,则反映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哲学;在2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076.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明显滞后于司法实践。为此,笔者建议: 1、完善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据立法,在刑事诉讼法第42条、行政诉讼法第31条、民事诉讼法第63条所列举的证据种类中 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第1项为: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或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自认或认诺的,纠正承认的不当提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9.html -
了解详情
了一个更为重要、蕴含深刻道理的问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有义务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讯问,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吗?这岂不是要求犯罪 刑事诉讼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当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辩护人不尽职、不尽责的情况,反而应当做出对当事人有利的处理,例如可以更换辩护人重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61.html -
了解详情
的争执焦点,完全可以在开庭前进行归纳;但也有一部分案件只有在法庭上经过当事人陈述后,才能进行归纳。另外,对一些当事 人的诉状和答辩状叙述不清,条理性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7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