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的基本原则,即新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重大立法举措,曾经轰动一时,引起 的法治的完美结合时,人才能是对法充满虔诚信仰,对法的精神深刻领会的人。陈兴良教授指出:我国的刑法解释应当立足于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实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297.html -
了解详情
学仍然存在的局限,并举例说:60年代他曾和他的另一同事对一个杀人犯进行了检查,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任何的精神紊乱,结果他被判处死刑并送上断头台。经过尸体解剖, 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坚信自己不会被逮住,而不是他被逮住之后所受到的惩罚的性质,至于那些最残忍的犯罪行为,那些使我们感到可憎并激起我们愤怒情绪的犯罪,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000.html -
了解详情
罪公约》(1948年)第2条等。 (2)自由权。自由权是又一重要人权。但人类的自由却不时地受到国际犯罪行为的威胁。国际社会为遏制和惩罚此类行为做出了 是酷刑行为还是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行为的标准。但是,到达什么程度方为剧烈呢?由于对受害者肉体或精神上的疼痛或痛苦是否剧烈进行判断时主观性很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98.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上述法律规定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能够使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就其损失获得法律救济,具有十分重要的 和亲属权。在这个司法解释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17.html -
了解详情
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 少年,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6.html -
了解详情
要素而决定{8} (P. 179)。以此为依据,日本检察官在综合考虑犯罪人的精神状况和犯罪行为的轻重之后,会分别情况作出不同处理。如果属于心神丧失,检察官可以 责任,不应予以刑罚处罚,必要时可以适用强制医疗。只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既需要处罚,但同时具有减轻处罚情节,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进行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60.html -
了解详情
逍遥于法网之外呢?苏力教授在《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一文中分析了一个在农村发生的强奸私了案件。被害人为什么会选择私了,而不愿向司法机关举报?因为 》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就是说由于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不属于刑事案件附带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07.html -
了解详情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法律规范,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对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促使现代社会的各种应变措施不断完善,刑法在保护环境资源方面的 的报告,A/AC.249/1,第73段。) 从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程度分析,环境刑法不仅较其他制裁模式更具威慑、阻吓功能,而且在环境保护中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74.html -
了解详情
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 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22.html -
了解详情
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与否定。 第二,从死刑的功利作用来看。首先,以死刑作为对罪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一种报应,实际上也仅仅是一种以恶害报以恶害的有 ,理性地引导民众尊重生命权,而非一味顺从其情绪性的报应要求,借以淡化民众的报应观念,逐渐成就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精神文化基础。 (二)严格执行保留死刑,少杀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