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三元结构;并比较系统地吸收了物权法的原 理,如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公示原则、物权效力规则等。其次,从创新的层面来看,我国改革开放 说明这一道理。当前,物权立法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应当坚持继受和创新的原则,既要深入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物权法律文化,也要深入探讨 我国的社会实践。只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581.html -
了解详情
式的立法例,对公共利益的范围、认定机构以及认定程序没有明确的规定。 按照《物权法》的规定,为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 因此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 2、强制拆迁法定前置程序不完善,土地出让和拆迁的公示以及公众参与机制欠缺,评估和法律监管机制不完善。 (1)房屋拆迁案件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605.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及其有关司法解释等等不一而足,从各个法律方面去规范相应的民事 规定,借款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应当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并予以公示。借款合同采用格式条款未公示的,还可能面临监管当局的处罚措施。存在的问题在于,商业银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162.html -
了解详情
的立法。它们诉诸具体法律规范的编排形式,不仅在于宣示裁判规则,而且向公民大众公示了行为规则。二者合一,造成安全与安稳的社会心理效果,而为生存提示可能性 进行的法律行动与治安措置,主要针对的其实是言论领域的自由化苗头。至于《物权法》等等诸多法律对于一系列市民生活领域平等主体间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规制,不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51.html -
了解详情
都只是停留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尽管如此,我国法学界却一直没有放弃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且司法实践中也出现过。学者们普遍认为善意取得必须符合如下四个构成 : 1.一般情况下,不动产不能成为善意取得的客体。因为物权法上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一个意义在于两者变动的公示和公信原则不同,动产的变动以占有为公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00.html -
了解详情
通过占有加以表征了,而是以登记来表征抵押权、以变动登记薄记载的方式来公示抵押权的变动。故此,占有公信力不再可能在受让抵押权中发挥作用,使 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6;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M].北京:社会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122.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要素日益突显,并已有替代民族性要素之势。 以财产所有与流转为调整对象的物权法、债权法,[6]自古罗马到现在的德、日、台湾地区民法典,一些基本原则与具体 共同点都在于要式性,身份法律行为原则上为要式行为,即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律仪式与程序,以获得一定的社会公示和公信效果。尽管现代财产法关系讲求便捷、效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89.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我国登记机关采取的主要是一种形式审查方式,因此登记错误不可避免,既然公信原则无法确定财产的归属状况,从而无法保证交易之安全,那么就有必要引入取得 年之内,动产取得时效在2—6年间。 注释: [1]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2] 详见王利明:《建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713.html -
了解详情
民商法学 【出处】《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3期 【摘要】我国物权法把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后,不动产占有的保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这种 民法上的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 [5]参见顾祝轩:《论不动产物权变动公信原则的立法模式绝对公信力与相对公信力之选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7305.html -
了解详情
制定法律的部分尽快立法。按照这一立法规划,我们已经先后制定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为尽早 必要性。当然,人格权法定与物权法定在概念上并不能等同。物权法定原则主要是为适应物权公示、公信制度的需求而对物权类型所施加的必要限制,以保障物权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5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