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法律究竟要保护什么、打击什么?难道是要被坏人所用、来打击报复好人吗? 类似这样的困惑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尤其如此。以时下中国为 一查就会有事的境地。在此情形下,若严格奉行法条主义,只就事论事,会不会造成法律真的偏离其本来目标、使法律沦为被某些人用来整人的工具呢?这确实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351.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贿赂或者收取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不正当行为。本文从经济学中个人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出发,详细分析了 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时,是绝对不会开口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来打消他们的顾虑,换取他们的合作。这样,以较少的代价(放弃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1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嫌疑人的态度表现,动机等一些因素,这样规定的具体一些,立法上有了一个共同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实践操作起来就不会因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处理。( 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被害人不服,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诉。但不难看出,刑诉法只是这样原则规定了检察机关进行复议,复核、复查申诉,比较笼统和粗疏,至于检察机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70.html -
了解详情
、生活中舍已救人的”,我们知道工厂可以“生产”,车间可以“生产”,但“人”一般不能“生产”,唯一的例外是生孩子,通常说“生”下一个孩子或者“产”下一个 种条件,不如说是一种结果。这样的条文在司法实践中明显缺乏可操作性。事实上,法院判处某个罪犯死缓,不会是因为这个罪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而是依照事实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32.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任意操作的空间已很小,无需再通过检察机关的监督加以牵制。相反这样规定只能对本应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设置障碍。第二,立法规定含糊,容易导致法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界都存在一些忧虑,比如将辩护律师全面介入案件的时间提前会不会导致律师利用熟知法律和办案规律伙同犯罪嫌疑人进行反侦查?取消对辩护律师收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9.html -
了解详情
,仍会在法律中留下是星罗棋布的漏洞和盲区。所以有学者提出:“现实生活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刑法没有规定的‘恶行’,人民群众对该‘罪行’的容忍度如何?司法机关是否会采取类推解释的方法将该‘恶行’定罪判刑?罪刑法定原则会不会名存实亡?”这样一些尖锐的问题。2、滞后性,即法律与社会生活条件或大或小的脱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83.html -
了解详情
而如日本一样,由司法机关作出判决,慢慢形成民众的共识,然后进入法条,这样才不会有严重的后遗症。 日本自从上述名古屋一判之后,成立了安乐死协会及尊严 关于精神的痛苦可不可以实施安乐死,大部分精神痛苦可以导致自杀,比如家庭纠纷和感情纠纷会造成痛苦,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进行安乐死?我比较保守,因为每个人的精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5.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归之于违法性,其理论逻辑大抵如此。但把作为义务视为是一个违法性问题,存在以下这样一个难以化解的逻辑矛盾: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按照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 结果,却不履行作为义务,使其任凭自然演变而发生结果时,如果没有这种不作为,结果也就不会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就和作为犯中的作为可以作同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8.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不会是一个统一模式。但是,在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传统乡村社会除以农业为主业之外,尚有这样的相似特征:1?居民之间 发展:在政治规律与政治技巧之间运筹帷幄在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经济利益关系会发生重大调整,并相应产生政治结构变化的要求。“欠发达国家的大幅度经济增长可能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1.html -
了解详情
的描述了台湾的国家困境:「一部没有国家的宪法﹐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1﹐虽然这样的描述同样先否定了分裂国家存在的事实﹐强烈的暗示制定新宪法就可以摆脱分裂国家 宪法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宪的决定当然不再需要就法律秩序的认可。至于国家状态会不会因此改变﹐则要视人民在新宪法中表达的集体意志而定﹐最近陈总统所谓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