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不是指实际发生的已然的客观事实。 二、认定犯罪事实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 的规定,对于刑事存疑案件发现新证据,可以提起公诉、继续审判,以弥补放纵客观上的罪犯的不足。刑事诉讼法疑罪从无的规定,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由打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26.html -
了解详情
即把有过犯罪前科或者类似劣迹者都想当然地认为具有犯意,而应当具体的犯罪案件中具体分析,否则很容易走入“天生犯人”或“犯人无法矫正”的犯罪论误区。如果犯罪意图 而侵犯了基本的人权,因此,对于通过“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取得的证据,相应地就必须在刑事诉讼中排除;如果属重大违法(如引诱清白的人犯罪,陷无辜者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53.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要证据,辩护律师也从来未见过该证人,那么,证人证言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荷兰的刑事诉讼规定,证人应当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如公民拒绝出庭作证,从理论上讲就 法官决定,如果警察、检察官有超期羁押行为,哪怕是一天,案件就有被否定的危险。在荷兰的刑事诉讼中,法官是监督者,监督警察和检察官的行为是否合法,在法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86.html -
了解详情
对未出庭的证人证言经庭审质证可以作为定案依据。既然证人出庭与否并不必然影响证言的证据效力,那么证人就有了不出庭质证的理由,这也导致承担举证义务的控方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仅体现在刑事诉讼的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更集中体现在审判阶段。但对违反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27.html -
了解详情
强行调解,有的以胁迫、欺诈等手段规劝被告人承认实施了犯罪行为,有的明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有假而仍然予以采信,甚至强行作出有罪判决。审判实践中,此类反面的典型 规定,是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避免使一些非刑事案件因自诉而进入刑事诉讼的轨道,减少诉讼消耗。而在评价诉讼机制的诸项标准中,司法公正永远是最高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06.html -
了解详情
的确,证据是揭露犯罪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刑事证据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刑事证据在不同的犯罪案件中所体现的特性也是有所不同的,它具有与 有力武器。此外,个证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常使侦查人员感到棘手,尤其在贿赂犯罪案件中的可靠性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只要重视和应用好个证的价值,并且充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55.html -
了解详情
限度地发现犯罪并收集证据对此予以证明;而审判机构则无须关心是否还有犯罪需要追惩,而专司追诉的合法性与定罪的准确性。换句话说,在刑事诉讼中,法院的主要任务 的案件由检察院负责审查批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则由法院负责审查批准)。对此,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不仅要关注现实,还必须考虑之后的发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84.html -
了解详情
、侦查人员及同案犯罪嫌疑人的证人资格问题。 [关键词]:刑事诉讼 证人 资格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 。 单位证人作证的形式有很多时候表现为情况证明等书面形式,对于这种单位证明证据种类的归属,存在书证和证人证言两种不同的观点,这就涉及书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01.html -
了解详情
相斥.显然,对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获取的非法证据依法进行排除是比较典型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 54 条第 2 款规定,在侦查、审查 时,因其没有扮演双重身份,其执法具有正当性,不会引起置疑.但当其在诉讼中承担审判法律监督职能时,则显然具有了双重身份,扮演了双重角色,因而,从法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5489.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犯罪人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用。 第三条 证明犯罪嫌疑人身份、前科等情况的证据材料有: 1.户籍证明材料。犯罪嫌疑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附有犯罪嫌疑人免冠照片及 材料、被检举揭发人的供述等相关案件证据材料概要,被检举揭发案件已经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应当有被检举揭发案件的发破案经过等相应法律文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332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