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选择,直接受到各自的心理支配。因此,从心理角度分析人们的外部行为成为现实需要。19世纪以来,社 会心理学的发展为探求人们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 上属于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证明成见、偏见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7]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多疑心理通常表现为对法院或者法官的不信任,他们往往先入为主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713.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中,其自身缺陷更是不断凸现。因而我国的该项程序越发难以适应 现实发展的需要。于是改革与完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我国民事审判 是绝对的了。它与民事诉讼的目的相悖,与审判工作的规律不相融,与程序本位的现代 司法理念不符。它对司法机关而言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发现生效裁判错误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622.html -
了解详情
的再审事由(例如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条文的表述和逻辑来看,其区别似乎在于:只要存在第1款中规定的 申请再审方式解决的很多情形,特别是学者和法官们反映强烈的诉讼欺诈问题,在德、日民事诉讼中,并不需要通过再审程序解决,因为原判决对案外人没有既判力;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07.html -
了解详情
对雇用方提出异议,但未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时,这种异议提起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值得研究。我国现行法律对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向雇用方就合同的履行 、仲裁机构以及各级人民法院的实际操作。对因劳动合同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应依据民法通则适用民事合同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可考虑由最高人民法院以通知明示(尽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54.html -
了解详情
方当事人有权拒绝开示。如确有需要,经法院决定可以开示,但当事人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向案外人泄漏该资料,否则将构成妨碍民事诉讼行为,应受到民事诉讼 大部分都没有法律工作者证,更别说律师证。可想而知,这样的话律师的素质也就没有什么保障,他们打官司大部分靠的是关系,这一方面容易引发司法腐败,另一方面不利于确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971.html -
了解详情
请求、放弃权利承担义务的根据。运用民俗习惯在民事诉讼中调解时,不仅要各方当事人自愿调解,还必须明确自愿适用什么民俗习惯及其内容进行调解。在司法实践中还必须 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当前,受西方裁判文书的影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裁判文书越来越多地重视说理,特别是对一些认识和理解上不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462.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包括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权利在民法理论上称为私权利,当事人是否行使、什么时间行使、以 被告,会增加原告垫付的诉讼费负担;如果被追加的被告下落不明,需要公告送达,那么会既增加原告的诉讼费用负担,又会延长审理时间,不利于案件的快速审结和执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77.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的写作能力。 而对于格式混乱、案件审理过程交待不够全面等问题,其解决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加大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文书样式。随着人民法院 认为:(系法院认证意见。综合原、被告的举证、质证,写明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逻辑推理、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等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307.html -
了解详情
,但实际上院长的决定对审判委员会有决定性影响。其次是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下级法院的错误裁判,没有相应的制度,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当事人不断 需要,其立法理论基础及价值取向亟需重构,建立符合现代民事诉讼基本原理和符合司法审判实践需要的民事再审制度,以维护社会公正,确保法院权威。 二、重构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057.html -
了解详情
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市民均可提起。[1]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为达成共识,但在西方法治国家已发展的 ,在本案中,乡政府具有正当原告的资格。 四、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设立的现实需要 目前各国都在逐渐突破民事诉讼限于对纯私人权利保护的限制,从重视对具体的群众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33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