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生态中心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无疑是先进的,不仅因为它有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体现了人类道德关怀标准与道德关怀对象的理性扩展。但它从泛伦理 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确认了代际公平观。一方面,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来解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在自然资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744.html -
了解详情
我就要揍你们,如果我们要求董事履行忠实义务,而又不为这种道德义务的履行设定任何标准,则我们所可能取得的成功,并不会比上述教师稍胜一筹。[26]我国的董事 基准法,就是由法律对董事在交易中享有直接和间接利益的情形进行具体列举:(1)董事所任职公司与董事间的交易;(2)董事所任职公司与董事的关系人间的交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713.html -
了解详情
从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际视角;二是把人当作诸物种中的一类,从而从人和除人之外的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和界定环境权,即人它物种间的种际 都是占优势的法学流派。[10]112当然,法律实证主义并非完全强调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奥斯汀曾经说过:法律和实在道德是属于同一属概念的种概念,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907.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仍然存在,只是诉权归于消灭,这是采纳了德国学者萨维尼(Savigny)的主张。法国民法典、苏俄1922年民法典以及匈牙利民法典均采此种主张。3、抗辩权 后,如果再不许义务人抛弃时效利益,倒生法律与道德的紧张关系 就性质而言,时效利益抛弃规则既是维护权利人利益的一项规则,同时也是缓和因诉讼时效期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634.html -
了解详情
的供统治者使用的上具而已。另外,泛道德主义盛行,孔子认为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方面,法律的功用远远小于道德的作用,伦理道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很大的规范效力, 的,他们对法律有些什么规定,不感兴趣,也不愿站到法官面前去,他们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以是否合乎情理为准则 。同时也产生了惧法、无讼、厌讼的思想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493.html -
了解详情
损害,任何赔偿都不能达到公平。[7]第五,人格物是财产权与人格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财产权与人格权的关系,实际是一种人身性财产权,具有独立价值。[8]第六, ,往往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连,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故而其占有、使用、处分等等行为除须符合法律关于财产权、人格权的规则之外,还须关注到公序良俗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03.html -
了解详情
,技术规范则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行为规则。社会规范又可分许多种,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社会团体规范、习惯等。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 第212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9页 [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1829.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的平衡,必须要科学地处理好的问题就是道德上的作为义务和法律上的作为义务的关系问题,为个人划定一个充分的自由空间。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 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4页。 [18]严存生:《法律与自由》,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535.html -
了解详情
的产物。我们正处于经济生活变革后的社会道德的重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是尚待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宏伟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才能 基本原则》中对恢复性司法的核心理念是这样表述的: (1) 恢复性司法强调恢复已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主张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它为被害人提供了获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55.html -
了解详情
为什么法院会做出这样明显自相矛盾的判决? 1958年,英国法律实证主义的领袖哈特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一文,对这个 合法并不影响被告间接犯罪的成立。 班贝格上诉法院的判决其中隐含的法理前提是:合法性和道德存在必然关系,合法性的丧失取决于法律本身不道德的程度。在这个判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0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