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刑民裁判冲突:第一,证明标准上刑事诉讼高于民事诉讼。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民事诉讼则采取证据占明显优势的标准。第二,举证能力 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13}依刑法谦抑性的理念导向,刑法具有补充性和最后性,在法律体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3084.html -
了解详情
第176条第(九)项后半段的情形,即当被告人死亡,但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情形。也就是说,虽然没收 刑法谦抑性的概念,没收程序的谦抑性是指,只有对于确有必要通过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规制的犯罪,才能动用这一带给被追诉人不利益的程序。这里涉及谦抑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894.html -
了解详情
反侦查能力,从犯罪侦查与取证的角度来看,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作为对策与防制机制,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有关法律,启用新型的程序机制,力图克服有组织犯罪所带来 2006年版,第190页。 [15]周欣:《侦破毒品犯罪案件的特殊方法》,载崔敏主编:《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262.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终了(例如双方和解),从实体上解决案件;但更多的是仅影响程序的约定,例如对管辖、出示证据、撤诉的合意。而刑事和解协议实质就是对实体权利的处分,不 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5期。 {1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3}(日)棚濑孝雄:《纠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19.html -
了解详情
的数量;三是审判机关有审级设置,可采取两审终局制,有利于对裁定的监督。(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页.)为 最终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因而,被害人需要救助的情况远不止于法院诉讼阶段,而是渗透在全部的司法环节。比如,有的案件在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时,也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262.html -
了解详情
更深层的涵义理解,在对抗制诉讼体制下,法官以非常消极的方式行使审判权,法官对案件的判断只能限定在当事人主张、请求的范围,有关证据的收集与提供也完全是 。处分原则的确立,最主要是基于对当事人私权尊重的考虑,也体现了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本质区别。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也明确规定了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446.html -
了解详情
这也说明了经验与逻辑的客观性。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以自由心证制度为基础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体系,而不可片面追求客观真实。单纯的客观真实与我国对打击犯罪分子之结果这 。 个人认为,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期还是要将其作为一种选择适用制度,只应在一些较为群众所关注的,或争议颇大的案件上由人民陪审员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59.html -
了解详情
不起诉(对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证据不足的不起诉(又称疑案不起诉)。 从1997年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来看,新刑诉法取消了免于起诉制度, 在此案件的处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三、德国对刑事不起诉制度的规制与救济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司法权力尤需要制约。德国的立法者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00.html -
了解详情
开示制度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实现诉讼公正。刑事诉讼是一个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各项诉讼制度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尽量 的认识同犯罪事实之间的距离。建立此项制度能够促进控辩双方充分的信息交流,并以此弱化对抗制审判方式带来的副作用。在实行控、辩举证具有对抗特征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93.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摘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早已是当前刑事诉讼法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引进照搬的层面,制度 开庭审理的决定,也可以视情况驳回起诉。起诉状一本主义,对检察官指控犯罪的案件,严格禁止审判法官做实体审查,除某些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禁止移送任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