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论认为,行为是由主观意志导致外部世界发生某种变动的人的举止。因果行为论把行为视作一个从意志支配到外在变动的因果历程。因此,行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意 上的行为。反之,如果行为对于社会并无意义,不是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举动,就不能认为是刑法上的行为。 (四)人格行为论 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团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71.html -
了解详情
的问题:以杀人罪为例,犯罪的客体是人即具有生命的他人身体呢,还是人的生命呢?具有生命的他人身体作为一种感觉的对象或自然的因果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外部现象 同样说明不了问题。 对犯罪客体的理解从法律关系说又进入到利益说。应当指出,是张明楷教授率先提出利益说,认为犯罪客体实质上就是刑法上的法益,即犯罪客体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7259.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要件的客观性,例如贝林指出: 责任(广义上的责任culpa),也是刑法上的犯罪要素,表明符合构成要件、违法的行为在内在(精神)方面具有可非难性,是 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以哲学上的形式化的因果关系来替代法律问题上的实际责任条件,没有揭示犯罪的阶级属性及行为的实际特点,充分暴露了苏联思维模式的教条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5358.html -
了解详情
价值。 但是,在运用惯常行为理论之前,需要对这一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进行厘定,以便为实证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对策提供理论支撑。 一、惯常行为理论 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学者倾向于在广义上使用犯罪一词,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犯罪学界也有采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192.html -
了解详情
,偶然责任得以排除,从而担保了责任主义。 一、问题之所在 日本刑法通说承认,某些情况虽属于实体刑法上的刑罚要件,但并不隶属于犯罪概念,并称之为客观的处罚 因素,但列车通过这一事实非行为人所能左右,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然而,在将这种预见可能的外部情况作为条件加以利用,而使结果得以发生的场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998.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的标准应当一致。因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仅是具体表现形态上有异于作为犯罪因果关系。关于它们的违法性、法益侵害性、有无、存否之认定及其因此 理论基础的探索,其积极意义应不容低估。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理论研究永远也不会提出一个刑法因果关系进行划一判断标准。以其理论是发展来看,关于判断因果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7365.html -
了解详情
违规行为和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后果,违规行为和严重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否及被告方是否存在过错的证明责任在于被告方。 关键词:刑法纲要 刑事诉讼 制度 定原则决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说没有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而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581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理论的提出,刑法体系再一次变换了形象。这一体系建立在目的行为的概念上:自然人通过思想上的预期和相应的中间性选择,把因果关系的发展引向了 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9. [10]韩永初.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嬗变[J].河北法学,2007,(1):124. [11][澳]皮特凯恩。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778.html -
了解详情
杀人的情况,将此包括在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范围内,与刑法规定不违背;致人死亡只表明抢劫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不能说明行为人对死亡结果只能出于过失。 出于直接故意杀人抢劫而被害人未死亡情况下,按照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罚,显然不可能实现在处罚上的从一重处断。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法定刑还是可能宣告刑的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266.html -
了解详情
这个果。罪刑关系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罪刑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犯罪和刑罚这对法律现象之间的当然连接。正是由于刑罚必定性对罪刑关系的因果逻辑上的说明,故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公民就会在内心不断强化对犯罪结果的预测可能性,从而其刑法规范的禁忌意识也得到不断强化,进而一般预防和个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7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