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课题。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我国民法通则 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如将其不适当地公开,个人基因图谱所反映的个人先天素质(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差异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28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制度。德国民法如此,日本民法、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亦如此。以德国民法为例,《德国民法典》第一编第三章法律行为包括六节内容。第一节行为能力, 将所有权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分别建立权利变动的规则,反映了民法规范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要求。按照主体平等和私权神圣的私法理念,传统民法没有因所有权主体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57.html -
了解详情
物权法反映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如果我们不从中国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出发考虑物权制度设计,而完全照搬国外物权法的制度,则将使物权法严重脱离中国国情。事实上,我国实行的 利益的概念加以严格界定,并对征收后公民的补偿作出限制,这也有利于充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 第四,公有财产确实有其特殊性。从客体上看,有些财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16.html -
了解详情
是相同的,即都被作为处理现代型群体纷争的一种法律手段,对因社会结构变化而不断相伴而生的社会新型权利的一种司法程序性救济。 2.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五千人后,他们试图通过检测三个重要变数来衡量一国的政治态度:政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公民应对政府履行那些义务?他们希望从政府那里得到什么?据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434.html -
了解详情
的动机和目的是利益。权利是利益的抽象化和法律化的表达形式,通过利益范畴我们可以看到权利范畴的社会生活和人性底蕴。{9}权利的本质是其利益属性, 机关为此采取过渡措施或者通过适应性帮助。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必要的计划变更得以执行,另一方面有关公民的利益得到考虑。{21}417因此,当行政规划变更或终止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50.html -
了解详情
,包括禁止剥夺公权法案和禁止追溯既往法律。二是行使宪法保护的权利不得定为犯罪,这种宪法保护的权利包括个人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家应处罚哪些行为,也就是说,可以把哪些行为作为罪行提出来。国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无非是公民的安全,因此,除了那些违反这个终极目标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697.html -
了解详情
。[25]绝对不能限制、禁止的权利亦即根据法律也不能剥夺的受刑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不受残虐刑罚的权利、不受奴隶般拘束的权利、思想及良心自由的权利、 41]寮生的生活目标是完全的社会复归和自由的社会生活。 六、分析与启示 通过以上对日本犯罪者矫正处遇的分析研究,对照我国监管改造的现实情况,笔者有以下几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77.html -
了解详情
法定权利的设定似乎并无直接关系的社会经济结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制度和社会政治体制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权利除了由每个人享有,还能否由群体、阶级或广义上的 经济所限,没有出现客籍民、城镇市民和资产阶级这三类新人;在政治方面,讲究个人的伦理身份而非公民那样的独立的社会政治身份;在文化方面,缺乏像西方那样的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36.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实际需要,即在惩治和预防这13种具体犯罪方面,死刑完全是多余的。 其次,对包括经济犯罪在内的非暴力犯罪配置和适用死刑,在实质上侵犯了社会的 生命权利的至高无上性,对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14] (四)促进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实现社会文明进步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双重的社会转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94.html -
了解详情
机关的确认行为纳入,则刑事和解仅仅停留在纸面状态,单纯讨论当事人能够处分哪些内容或权益也就没有实质意义。据此,从刑事和解相较于传统刑事司法对案件的处理 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社会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