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范加以调整。比如说,诉讼调解就是制度化的调解。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调解首先是一项基本原则,它是贯彻始终发挥作用的;同时,立法还规定调解 当事人所接受,或者能否强制当事人接受,并获得社会一般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关键取决于它是否在严格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性包括实体规范性和程序规范性两个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160.html -
了解详情
比较彻底的,其成本也较低,程序十分灵活,当事人容易理解调解的全部过程,对调解达成的结果也通常能够自愿接受和履行,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由审判导致的冲突 对诉讼调解制度做出根本性改观。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调解是作为一项贯彻民事诉讼程序始终的基本原则来对待的,在诉讼程序任何阶段,也无论是在一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2110.html -
了解详情
选择权论以及适时审判请求权论等一整套程序理论。[19]通过长时期的努力,程序保障理念逐渐成为影响台湾民事诉讼制度构建的基本理念。[20] 为扩大纠纷解决功能,实现纠纷一次性解决或 判决的既判力相对性,但对于实务部门而言,既判力相对性原则的普知性并不高。不过,尽管实务界对既判力概念和内容知之不多,但与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679.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时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其并没有完全解决刑事替代责任与我国现实及刑法基本原则的冲突,而在笔者看来,这种冲突也不可能解决。 三、现实选择:直接刑事 侵权责任法》及其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都已经将这些情形包含在内。当然,如果认为以损害补偿为原则的民事法律不足以预防和遏制这些行为,也无法体现公共利益维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6453.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观念与对我国古代法制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传统和国外 ADR 的片面理解有关。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对诉讼调解的定位是:肯定其价值正当性,而非强调其价值优先性 的。范愉教授指出:建国后,曾一度把着重调解或调解为主确立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并在审判实践中将其推向极端,以致曾出现了强迫调解、轻视审判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2641.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理解并不完全的一致,但是人权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支持。随后,1993年《维也纳 看,有必要将民事程序选择权置于基本原则的地位。将民事程序选择权作为民事程序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利于程序选择理念深透到具体的制度和诉讼规范之中,同时,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5602.html -
了解详情
已被明确禁止 职权干预不仅构成建国后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 [12] 134而且对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具体制度有着基调性影响,诉讼时效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民法通则 职权援用时效,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基本上认同和坚持了职权主义立场的理解:时效届满,权利人的胜诉权消灭,其起诉权和实体权利则不消灭。无论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9810.html -
了解详情
已被明确禁止 职权干预不仅构成建国后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12] 134而且对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具体制度有着基调性影响,诉讼时效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民法通则 依职权援用时效,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基本上认同和坚持了职权主义立场的理解:时效届满,权利人的胜诉权消灭,其起诉权和实体权利则不消灭。无论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0.html -
了解详情
不言自明的逻辑是:作为一种确定证明责任分配基本原则的理论学说,规范说仅适用于法律没有就证明责任分配作出规定的场合。[41]《日本民法典》第192条规定,通过 法官不会认同这种思维,从学理的角度,以这种方式理解证明责任显然也是浅薄的和片面的。实际上,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而言,[97]证明责任规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99.html -
了解详情
没收,按照通常意义上来理解,是指在生效判决作出前,对与犯罪有关联的财物和收益进行强制处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事诉讼程序。[5]在民事没收中,政府对财产 范围有可能引发执法机关怠于追究犯罪,却积极没收财产的弊端。 因此,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是对程序正义基本原则的有限减损。在此前提下,判决前财产没收程序最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7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