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合理。例如,在一起赔偿纠纷案中,原、被告之间存在一个致人轻伤损害赔偿的法律关系,原告向法院请求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经济损失共计3000元,但被告辩称,被告 内部实行调解与审判分离,并重审理的原则,调解程序前置也是未来诉讼调解的趋势。在调解的方法及策略上,我将在下面予以浅论。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06.html -
了解详情
明显的疏漏。它无法涵盖自认规则的丰富内涵,亦无法满足民事诉讼的客观需要。一九九八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间接规定了自认规则。 。这是诚信原则在自认规则上的体现,也是程序安定与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对代理人的自认行为,当事人应该可以无条件撤回。但依证据规则中关于代理人自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9.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如下优点:1.有利于确定当事人争讼及法院审判的对象;2.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明确;3.有利于当事人民事实体权利的实现与保护。同时,旧说也具有如下缺点: 中互动式地加以固定。其二,保障当事人在审前的充分对话。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国外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中的对话机制的建立是与它们对当事人起诉时较低的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3.html -
了解详情
了两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划分是以其研究方法的不同为依据的。前期持此观点的学者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提起民事诉讼的对立性为基础论述该 。 l、 程序法方面, 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进行修订, 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并且规定具体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在设计检察机关起诉案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09.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将证明标准设定为以盖然性为特征的法律事实,能够兼顾民事诉讼的模式特征和公正与效率的要求,是科学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的标准。 (二)对证据的评价 就是要通过裁判文书改革达到评价的程序、理由和结果的公开,集中展示审判过程特别是证据评价活动的全貌,以期最大可能减少证据评价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防止法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201.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的改革在充分解决程序、效率方面的问题之后,着重解决证据方面的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措施就是强化举证责任,举证责任一向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问题,举证责任 提出证据加以充分证明时,这种责任就会从他身上暂时消失。如果对方当事人要否认的,主张否认就应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证明责任转换于另一方当事人。至此,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24.html -
了解详情
的思考。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最普遍采用的证据之一。①同时也是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依据。而今,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 的提出、抗辩权的行使而改变,在诉讼过程中呈多变性。 2、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一般只包括实体法上的事实,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程序上的事实,如需要采取保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799.html -
了解详情
的难易程度依法对举证期限作出指定。 举证时限制度的适用必须服从于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是公正地解决纠纷,因此在适用举证时限制度时,应当 :《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文献来源: ①江平主: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1998.9。 ②陈桂明:《程序理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415.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来定性,证据制度、剖析其客观原因,从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国家的审判制度不同,我国现行诉讼法中的规定,以及前苏联法学理论对我国法学影响等四 法官的主观随意性,应当设置相应的制度予以程序上的保障。[11] 权利是天生的,法律是人为的,而其中程序更是有诸多限制。在民事诉讼领域,如前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13.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使之真假不明,也同样能达到目的。此种情况,应应当判负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败诉。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不对合同纠纷和劳动争议等具体案件的举证 权力对当事人提供证据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是法院基于审判职能刊登职权,是为了弥补所谓的程序公正可能造成的错案的被动,是我国民事诉讼不放弃追求实质公正的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21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