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尽了抢救伤员这一核心义务,对于这种行为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并予以加重处罚,否则相对于交通肇事后置被害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径自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23页。 18 候国云,《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法学》,2002年第7期,第45-46页。 1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1138.html -
了解详情
已经尽了抢救伤员这一核心义务,对于这种行为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并予以加重处罚,否则相对于交通肇事后置被害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径自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23页。 18 候国云,《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法学》,2002年第7期,第45-46页。 1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7837.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上只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8]第二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失的罪过,既可以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也 死亡,应当都纳入到一个独立的新罪名定罪处罚。在刑法上设立新罪名,也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18]第二种观点是设立不救助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67.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应当都纳入到一个独立的新罪名定罪处罚。在刑法上设立新罪名,也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18]第二种观点是设立不救助罪 期,第68页。 [11]参见前引[3],第377页。 [12]参见黎宏:《论交通肇事罪的若干问题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82.html -
了解详情
抢救伤员?而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可以认定自首,虽然加重了对肇事者的刑事处罚,但肇事逃逸后更有可能 载hnfy. chinacourt. org. 2008年7月15日。 [26]穆福强、彭之宇:《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及其认定》,载《检察日报》2007年11月22日。 [2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36.html -
了解详情
抢救伤员?而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可以认定自首,虽然加重了对肇事者的刑事处罚,但肇事逃逸后更有可能 载hnfy. chinacourt. org. 2008年7月15日。 [26]穆福强、彭之宇:《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及其认定》,载《检察日报》2007年11月22日。 [2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25.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在客观上多数都是驾车离开现场的行为,所有驾车离开现场的行为不一定都是逃逸的行为,由于司法实践的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如何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从而 相反,笔者认为,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肇事司机没有逃避处罚,承担责任的故意,虽然离开现场,一般对其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司法实践中,往往还出现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31.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肇事行为具有更加严重的法益侵害性,但我国刑法并未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罪,仅将其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①]。我国刑法第123条在规定违法交通 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情节的,才以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罪处罚。 因为,交通肇事的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将身负重伤的被害人带离现场后加以隐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54.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肇事罪中。否则,就完全违背了立法者的立法原意。因为立法本身是为了加重对逃逸行为的处罚。 三、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以后 133条》,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⑤刘艳红:《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个案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法法判解》(第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4.html -
了解详情
以交通肇事罪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对其加重处罚。一种行为得出两种不同的判决结果,显然有悖于法律的统一性。二、关于“因 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为了躲避其经济赔偿责任,利用其身份强令、指使司机驾车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丑恶现象。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对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