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8]程春华主编:《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277页。 [19]王晨光:法律 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110页。 [3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3条、第64条之规定。 [33]张卫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1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模式划分的根据。{11} (P7-10)辩论主义的内涵是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赖的证据材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作为法院判断的对象的主张只能来源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 《诉讼构架与程式》一书中对争议作出积极回应:首先,就辩论主义与法院证据调查的关系而言,在西方民事诉讼中,法院并非完全无所作为,法院有权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01.html -
了解详情
避免上下级法院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明确了再审申请书的制作要求,再审申请书由此成为法定诉讼文书之一;规定将一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及时通知对方被申请人,不仅平等保护了对方 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年12月11日又发布了《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该《通知》第十条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113.html -
了解详情
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 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 .大陆法系[M] ﹒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 卞建林.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3] 【日】兼子一、竹下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015.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理结构还原为准备+开庭审理 准备+开庭审理这种可逆性的审理结构。举证时限制度是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建立举证时限制度就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 所造成的恶果的最有利的方法。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32条-36条对举证时限作了一般规定,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971.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就严重受阻,不利于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 第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在证据的提供上很大程度依赖于侦查机关的侦查结果,而侦查机关对未到案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向人民法院登记。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对参加登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682.html -
了解详情
符合举证责任原则和举证时限制度的要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设立了举证时限制度,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 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来看,关于当事人辩论权利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中。通过查找可以发现,具体规定当事人辩论权利的内容并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90.html -
了解详情
的缺陷,诸如日本、德国这些大陆法系国家都开始着手改革,引进英美国家的证据开示制度。Discovery程序根植的土壤就是以对抗制为基本特征的当事人主义模式, 原告来说有失公平,对法院来说,影响了审判的效率。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2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36.html -
了解详情
第113条至119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及《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有关规定以及 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并告知被告提交答辩状的期间。 2、告知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和合议庭组成人员。 3、向双方当事人发送举证通知书、指定举证期限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621.html -
了解详情
把被告的答辩视为一种权利而非义务,这对于原告势必不公,原告的起诉事实、证据及其来源在起诉书中明明白白,被告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而在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 答辩义务,当事人的庭前准备工作很不充分。这一弊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布实施后有所改善,但因其与民诉法有关规定相冲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1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