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核心问题,也正是集中在这一点,学者们展开了激烈批评。大塚仁教授批评指出,间接正犯的被利用者也包括例如高度的精神病人这样不能实施刑法意义上的行为人,既然 ,其着手应以利用者诱致危险行为的着手为标准。个中缘由,该论者作了较为充分的分析:第一,间接正犯是通过他人作为自己实行犯罪的工具,就其通过他人为工具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52.html -
了解详情
对未成年人不能适用有限制之外,其他刑种都必须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程度而定,但却对适用的犯罪主体没有限制。因此,从立法上可以说对未成年人适用 ,应当从严掌握。虽然这一答复目前不再适用,但基本的精神表明最高司法机关的基本态度。然而问题在于,当该罪可适用的法定最高刑是无期徒刑(包括挂死刑但不可适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212.html -
了解详情
的关于性别的体验和理论来。历史的积淀构织出一种深刻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精神品质。在中国这样一个晚发外生型现代国家中 对方的性自主权,并最终实现观念与立法上的转变。而当社会的发展使生活中我们原来认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由个别呈现一种量的增加时,立法也无法再对此沉默。 我们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0.html -
了解详情
是有意义的。黑格尔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犯罪人也是基于意志自由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法的基地一般来说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 、孤立的误区。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考察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就离不开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对犯罪原因的解释有着古老的历史,最早的解释零星地出现于古代学者的相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1.html -
了解详情
抢劫行为?它们本身是无法予以回答的,必须综合行为的其它要素分析才能认定。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犯罪所用之物不是客观行为的内部构成要素,对于行为人的 侵害的人,也不管他们是受到物质损害还是精神损害,都可能影响犯罪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并且都应当得到法律救助,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0.html -
了解详情
人们的心理需要,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从中国乡村社会(因为诉讼人情化现象更多存在于乡村社会,故笔者主要分析乡村社会)的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一些乡村 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在刑法中规定对激愤杀人、大义灭亲、以私力救济代替公力救济等犯罪行为的处罚方式。这样,就可能会减小群众联名写信或求情对法官判决的影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417.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了犯罪。社会危害性所揭示的是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属性,刑事违法性所揭示的是犯罪行为的法律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行为在法律上的属性,所以在较长的一 维护实质正义,而抛弃形式正义。 首先,必须根据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其所折射的法的精神进行综合取舍。正义固然可以区分为形式和实质,但是无论形式正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49.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具有多种机能,其中得到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机能有三种:一是规制的机能,即刑法具有使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二是法益保护机能,即刑法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以下。 [15]参见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6]储槐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6.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上为求温饱,而陷于犯罪的事例层出不穷,弗洛登塔尔遂发表了《现行刑法上的责任与非难》(Schuld und Vorwurfimgeltenden Strafrecht,1922)的专文指出,因生活所困而不得已的犯罪行为应无刑责,否则,徒然造成国民与法律之间仇隙敌对,首开行为人标准说之先河 。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8.html -
了解详情
努力的表现,但如果没有深入领会并彻底贯彻其中蕴含的形式合理性优先兼顾实质合理性、人权保障优先兼顾社会保护的精神理念,其结果必然是形同具文。 不仅如此,对传统刑法 如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率呈螺旋式上升现象的犯罪原因,微观犯罪原因则解释从某一视角呈现的某类或单个的犯罪行为的原因。任何试图仅从某一层次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78.html -
了解详情